无论是对于国央企还是民营企业来说,产业地产一直不是个容易立足的领域。

产业园项目运营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变现难等特点,以及其回报质量与运营质量的高度相关性,让做惯了传统地产开发的企业,和没有产业资源积淀的跨界企业十分头疼。

尤其是资金回笼的问题,难倒了不少开发与运营商。但经过多次考察,小明发现许多产业项目在操盘过程当中,都很容易忽略一个不起眼但很有用的现金流补充方式,那就是“补贴”的获取。


(资料图片)

产业园区的聚集发展,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是显著的。尤其是在当前许多城市都提出“工业立市”的导向之下,各地都会为了奖励园区带来的发展贡献,而给予各类补贴。

虽然头部园区企业,可能看不上这些小补贴,可是如果能够对政策保持敏锐,积极争取更多类目的补贴,也能达到积少成多的效果。

各地政府对于产业园区的补贴名目繁多,数额从数万至上千万不等,涵盖到了园区的开发端、招商端与运营端。有些是直接补贴园区开发运营主体,有些则是补贴到入园企业身上。

补贴金额相比于开发投入来说确实不多,但对于进入运营阶段的园区团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现金流补充,可以有效补贴各项运营开支,又或者成为最强有力的招商武器。

而且获取政府的补贴,也代表着政府对于运营工作的一种认可,带有积极的附加效应,但许多园区都不够重视。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产业园区获取补贴的几种实用方式,业内朋友们可以对照各地政策研究研究,试着为园区争取一下。

在开发建设端

工业上楼正处红利期,公建配套补贴最密集

在开发建设阶段中,我们就应该注意,有些功能空间是很有机会获取到政策补贴的,可以在规划阶段就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等到落成后再加建,那就又要额外付出成本了。

一、工业上楼大火,政策红利频出

这几年越来越火的工业上楼,正处在各地大力扶持的政策红利期。目前许多城市都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为建设工业上楼产品的园区提供各式补贴。

广东地区是最早开始广泛实践工业上楼形态的,出台的扶持政策也最多。

比如东莞就针对做工业上楼的园区,直接补贴租金。30块钱的租金市场价,当地直接补贴15块钱,连续补足3年。这样一来,园区方就完全掌握了招商主动权,租金市面价可以做到很低,迅速达成满租。

也有直接把补贴给到开发主体的,比如佛山市三水区的乐平镇,就会按照建筑物总体工程造价的2%,给予建设主体一次性的补贴。深圳则是对获得工业上楼园区认定的开发单位,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建设补贴。

这相比于建安费用来说是小钱,但如果能够在园区落成后申请下来,对已经进入运营阶段的项目来说,绝对是一笔可观的现金补充。

所以园区在规划建设阶段,可以重点考虑政策的引导,在产业定位合适的情况,完全可以多建设一些复合化的工业上楼产品。

二、公建配套补贴政策密集,多为先建后补

一些园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多少都会涉及到一些公建配套的建设。尤其是城市更新项目,公配的指标一般是比较多的。

有些业内人士一直觉得这些工作是累赘,都是无偿干活儿。但其实针对公建配套的建设,许多城市也是有补贴的。待开发商建成后,都可以去申请。

比如华南地区的工改项目,会涉及到不少市政设施的建设或重整修缮,包括市政道路、学校、医院公园、养老院、连廊、河道整治等等。

对此曾有城市发布过相应的补贴政策,开发主体在自行组织工程建设工作,并经有关部门竣工验收并移交后,政府将给予投资建设主题不过批复总概算的40%的资金补贴。

另外,文化场馆设施也有补贴。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城项目,在做规划的时候都开始讲究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业界开始提倡在园区内建设图书馆、健身房、运动场地等,为企业和员工塑造更丰富多元的工作生活环境。然而,大家一直把这些设施看作免费使用的无收入空间,殊不知这些其实也可以去申请补贴。

华南某地就出过一套针对图书馆、美术馆与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的补助办法,每年补助金额从5万至50万元不等。

不过当地也明确要求,这些补助资金必须用于场馆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支出。但即使是这样,也比当成无收入公共设施要好很多。运营方完全可以借助补贴的力量,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园区公共服务。

甚至小到建设立体停车位,也是可以拿补贴的。在一些土地资源紧张的发达城市中,不少都出过针对立体停车位、停车场的补贴办法。补贴数额按车位个数来计算,金额在5千至3万元/个不等。

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在规划阶段,就完全可以把公配设施的补贴申请条件考虑进去,尽可能满足各地政府对公配空间的要求,以便在运营阶段能够获取一些资金上的补充。

三、产业配套设施申请门槛高,但补贴数额很大

除了公建之外,部分主题型园区也会建造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实验室、检测室等等。针对这类设施,各地也会有补贴,而且金额不小。

比如今年深圳市对于市重点实验室的组建,补贴力度最高达到了500万元,企业类实验室资助额不高于项目总预算的50%。而且这个补贴,采取的是事前申报和资助的形式。

这笔资金对与支持的领域及学科是有明确要求的,必须是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经济及深圳市未来产业等对应的相关学科。

这个数额看上去挺诱人,但实际上对于真正想要建设相应实验室的园区来说,要求就很高了。

首先它必须是当地还没有布局过实验室的科研细分领域,否则通常不给予重复补贴。

其次,对于实验室背后的团队和投入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比如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技术人员队伍,固定人员要在20人以上;实验室成员近2年要有被SCI、EI、ISTP、ISR收录的论文,或曾获得授权的知识产权合计不少于20项;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700万元等等……

这就不是随便建个共享实验室这么简单的事了,而是必须与入驻园区的科研机构在建设早期就达成紧密协作,双方合作意愿要十分明确才行。甚至可以说这件事情,是需要产学研机构来作主导的,园区只能是配合推动。

这样的合作可遇不可求,只有专业水平很高、产业定位做得极为专精,且招商前置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的园区,才有机会实现。

在招商端

产业门类定向补贴是主流

进入招商阶段,园区能够获取的最有力的武器,主要是各地对于大力扶持产业的定向补贴。其中多数补贴是直接给到入园企业的,也有部分给予园区运营主体的补贴。

这类补贴虽然一般不直接产生现金流,但对招商工作会起到极大的助力,让园区能够获得在竞品之中的不可替代性优势,对园区的前期启航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也是当下各地园区最积极争取的一类补贴。

一、针对特定产业的租金补贴,是招商利器点我了解,智慧园区数智招商方案

这类补贴通常针对的是当地大力扶持的产业门类当中,那些成功进驻的企业来开放的,大多是租金补贴的形式。

每个城市县区都有自己的产业规划,各自的补贴政策和方向都不同。如果是省市区都共同扶持的产业门类,企业还有可能叠加获取补贴,扶持力度很大。

比如华南某地,就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放租金补贴。只要成功入驻当地的科创产业园,就会按企业的实际租赁面积,给予20元/平方米/月、最长36个月的租金补贴。

要知道当地的新建工业厂房,平均租金水平也就在35-50元/平方米/月之间,当地三年间每月补贴20元,相当于租金直接半价,对成本高敏型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吸引力巨大。

还有些城市采取了产业链招商模式,为了服务好链主企业,还会对其配套企业发放补贴,以吸引更完整的产业链落地。

比如某地针对进驻的链主企业配套公司,直接实行前三年免租金、后两年租金减半的慷慨补助,瞬间将产业链的吸附力拉满。

这也是为什么小明一直强调,中小型园区一定要紧随当地政府的产业导向和招商模式来开展工作。一旦能够借助到政策的力量,接下来的招商和运营都会更顺。

二、针对特定产业园区的现金补贴

除了企业之外,一些地区也会向特定产业定位的园区,直接给予现金补贴。某华南城市就针对通过认定挂牌的科技创新产业园,给予运营单位一次性50万元的现金资助。

不过想要获取这笔资金,园区必须通过考核。

考核条件包括场地面积、运营团队规模、入驻及签约企业与机构数量、产业服务质量、科研项目数量等等。一旦挂牌后一年的考核不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园的称号将被取消,且不再享受资助。

所以想要获取补贴的园区,还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先把事情做好。园区运营质量上来了,当地的支持是不会吝啬的,尤其是在产业重镇。

在运营端

可打造多样化的企业服务空间

项目进入运营阶段后,还可以考虑打造更多样化的企业服务空间。大到符合当地产业导向的主题型“园中园”项目,小到聚焦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孵化器空间、众创空间等产品形态。

早期许多园区,或初入产业地产领域的企业,会觉得孵化空间做出来有点浪费,很难创造稳定可观的收益,所以对此兴趣缺缺。就算做了也只是当共享工位,不愿意投入人力去运营。

但实际上,在许多鼓励中小企业与创业企业发展的发达城市中,对于这类服务型空间也是有扶持政策的。

比如南方某城市对工业园区引进的先进制造业“孵化园”、“园中园”等新建项目,只要园区完成投资额1亿元以上,就会按5‰的比例,给予资金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许多城市也倡导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对获得国家级、省级认定的项目,会一次性给予现金奖励,而且金额通常都在百万元以上。

对于园区来说,一个孵化器或众创空间所需的条件,其实也就是一层甚至半层左右的面积。但如果能够投入足够的团队去做精细化运营,将项目的质量做上去并获得补贴,那就很值得了。点击了解,数字孪生智能运营中心

各地补贴明目繁杂、流程琐碎

园区应安排专人专岗对接

综上所述,我们也能感受到各地对于产业园区的补贴明目,有多繁杂。而且真正到了相应的阶段,要去收集材料跑手续的时候,流程也是极其琐碎的。

有经验的园区不必多说,但对于初入行的企业,一定要尽早组建专人专岗,来处理相应的政策对接事务。

当然,如此琐碎繁复的工作完全靠人力解决是很吃力的,所以园区一定要有数字化管理意识。

数字化手段一可以帮助园区自己的团队,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及早获取政策红利;二是能够面向企业客户,做好最接地气、最切痛点的服务。

首先,政策是在不断变化的。园区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建库,运用好数字化工具来帮助运营团队,实时更新与追踪政策动态,以便迅速作出反应,确保园区在符合条件的时候,能够及时申报工作,而不是错过红利。

其次,园区也应该向企业客户输出实时、便捷的政策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政策补贴。

企业毕竟核心关注点在于经营生产,各地对自己到底有没有补贴、有哪些补贴,企业主是不很清楚的,但这却是园区服务的一个极佳切入点。

某老牌产业地产商曾搭建过一个智慧园区平台,为入园企业建立“一企一档、一企一策”的贴身服务。据透露,这个平台去年全年为入园企业申报的政策补贴总金额,高达4-5亿元的水平。

当园区能够把真金白银真正装到客户口袋里区的时候,可想而知客户的满意度会如何提高,这样的服务没有企业不想要。

结 语

如果园区都能将各类补贴的可能性前置考虑,在保证运营质量的基础之上,善用人才与数字化工具,那么获取补贴并非难事。

过去不少园区人觉得申请补贴难、麻烦、金额小,但是通篇梳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多种补贴申报下来其实也是一大笔可观的现金,对运营阶段的工作有着很好的助益,不去争取真的可惜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