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村振兴下的小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人回答“温饱不愁、具有现金或活期存款!”

有人说是“有房有车、子成龙女成凤、夫妻感情和谐、兄弟姐妹和睦!”

而作为省委赋予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的海东市,则用“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响亮作答。

时间标尺丈量初心,发展刻度检测使命,党委政府赤诚为民的滚烫情怀镌刻在点滴为民实践中。

一连几天的春雪,把海东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在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村民祁永德正在朝阳下清除日光温棚顶的积雪,卷帘机开关打开,覆盖在塑料薄膜上的保温被缓缓卷起,阳光顿时照进棚内,辣椒、菜瓜、黄瓜、樱桃西红柿等绿意融融,生机勃勃。

“这个多余的枝丫要打掉,不然影响挂果”“人工授粉最好用毛笔,不然只开花不结果”……祁永德和村会计王世英蹲在棚内,边检查蔬菜种植技术边讨论怎样更好为村集体增收。

王佛寺村是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该村利用300多万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依托良好的气候和独有的资源,在著名的蔬菜大棚一条沟里建成12座温室大棚。

“乐都区把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乐都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马文杰介绍,王佛寺村还利用300多万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村级民宿、农家乐、冷库等产业,四大产业集中发力,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70万元左右,带动村里60多人实现就业增收。

地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黄河彩篮”,静静依偎在黄河臂里,这里不仅是全省人民的“菜篮子”,更是当地群众就地存储取款的“绿色银行”,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我家住在园区旁边大庄村,骑电动车五分钟就能到。以前我们家都是靠外出打工或者全家去内地开饭馆挣钱,自园区建成后,就在园区从事辣椒缠头、打杈、采摘等作业,一个小时十块钱,夏天每天能挣个一百二三,冬天日子短,只能挣个八九十,要是勤快点挣个三万多块钱。”查汗都斯乡大庄村村民马哈七麦说。

“黄河彩篮”负责人马建斌介绍,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党建引领打造全新升级版,598栋日光节能温室和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主打陇椒、循化线椒、甜瓜、西瓜、食用菌及无花果、草莓、树莓等绿色有机果蔬。去年11月下旬至今,以日供7500公斤果蔬量累计产出260吨,极大满足了全省蔬菜供应需求。

马建斌说,今年预计年产各类蔬菜瓜果5000吨以上,经济效益达3200万元。随着产业链延伸,带动周边200余名低收入群众就业,人月均增收2500元,年收入达500余万元;加上年土地流转收入250万元。切实让当地群众实现一份土地“流”出去,多份收入“赚”回来。

海东,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曾是六盘山南部地区的深度贫困区,在1.32万平方公里河湟谷地上,川浅脑并存,其中浅脑山耕地面积占三分之二。

精准识别出634个贫困村、4.8万户贫困户、17.5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5.2%,分别高出全国9.5个百分点、全省2个百分点。

2016年3月,海东市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将六县区划分为“六个战区”,多点发力“大兵团作战”。

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标准,全市累计使用8.68亿元扶贫资金,对3.87万户15.01万名贫困人口因户因人,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历年累计投放小额信贷11.09亿元,累计获贷户数18269户;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3亿元,按每县区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扶贫引导资金标准,在6个县区各建成1个扶贫产业园,延长绿色发展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2.26万户7.51万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为634个贫困村,每村投入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在6县区建设190.8兆瓦的8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达40781万千瓦时,发电收益突破3亿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持续拓宽就业岗位,让更多贫困人口走出家门实现就业,稳定增加收入,到2022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

……

十年内,海东市累计投入36.6亿元,易地搬迁1.8万户6.47万人,搬迁人口占全省易地搬迁总人口的34%。累计投入资金206.53亿元,向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住房、公共道路、安全饮水、网络通讯、美丽乡村建设发力。投资5.59亿元财政衔接资金优先支持产业发展,实施产业类项目231个。加大就业扶持力度,近3700家用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1万个。加强东西部协作,打造产业基地,投入协作资金2.712亿元,实施项目113个,受益脱贫群众达2.5万人。

海东书写出贫困人口逐年递减、百姓幸福逐年递增的减贫奇迹,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15.2%下降为0。

“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才有了如今的红火日子,大家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易地搬迁户、党员韩有福笑容满面地说,从十年九旱的脑山搬到县城,圆了安居梦。

“天壤之别。”72岁老党员韩冶乙布拉用对比前后生活,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前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如今全家住进了楼房,下雨天更不担心房屋漏雨。出门水泥路、抬脚公交车,附近还有学校、医院、超市。

海东,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答案写在时代巨变中、装进农牧民心坎上、刻在群众的笑容里。(记者陈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