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16年,刘亦菲版的小龙女和陈晓版的杨过在《梦华录》里相遇了。因为自带神仙姐姐和“神雕IP”的光环,再加上些过往故事里的意难情怀,让此剧未播先火。

好在没踏入“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魔咒,《梦华录》的开播成为席卷端午档最大的风暴——没有傻白甜的女主和狗血拖沓的剧情,没有十级的磨皮和捉摸不透的滤镜,取而代之的是逻辑、智商、三观在线的因果纠葛,成年人细腻的情感拉扯,富有质感的市井生活,就连当下热门的“girls help girls”,也能在其中找到映射。

始于颜值,陷于剧情,忠于品质,这或许是不少人入坑《梦华录》的原因。5天播放量超过6亿,豆瓣评分8.8,反套路的《梦华录》实打实地爆了,且爆在了古偶剧接连扑街,众人皆叹“苦古偶丑男久矣”的尴尬时期。

这种鲜明的对比很难不让观众联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古偶剧堪比摇钱树,“85后”花旦也大多凭此起家。但随着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的走势,古偶剧似乎走到了瓶颈期。

再好的IP也难逃“工业爱情”的吐槽,剧情陷入了非甜即虐的旋涡,布景更是“拍摄一绿幕,后期全靠P”,无论是仙侠还是所谓的武侠,最终都成了流水线式的古偶作业。

从营销的逻辑上讲,《梦华录》先打情怀牌积累人气,再用故事情节打动人心的套路恰如其分。而借着《梦华录》的爆火,又不难发现,当下的影视圈乃至娱乐圈,正踏入一个“怀旧”浪潮。

刘亦菲之前,上一波被大众现象级怀旧的是王心凌。因为《浪姐3》的开播,一首《爱你》让无数人重温“甜心教主”的回忆。放大到整个音乐圈,这种怀旧风也刮得猛烈,周杰伦重映的演唱会,罗大佑与孙燕姿的隔空PK,“爷青回”的感慨之中,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神仙打架的时代。

在掺杂着自己独特情感的回忆面前,观众通常很难有抵抗力,无论是综艺还是影视剧的制作方,也通常深谙其理,于是情怀就成了新的流量密码,贯穿作品的始终。

可惜的是,影视圈也好,娱乐圈也罢,一直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法则。纵使是情怀牌,也最忌反复使用,多次“刷卡”,否则“王炸”也会变成一张普通的牌,不但激不起水花,反而会沦落成为观众指责的笑柄。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情怀禁不起透支,过于依赖情怀这张牌,也意味着他们正失去着创造未来的可能

11年了,即便被观众盘到“包浆”,《甄嬛传》依旧能凭借各种零碎的片段登上热搜,时间更久的《武林外传》也能时不时激起大家的一波讨论。人们在古早的记忆里寻找情感的共鸣,然后集体陷入回忆的沼泽。

受众“考古”更多是出于对好剧的怀念,而制作人不能透支情怀吃老本,则恰恰是为了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让受众不再沉溺于“考古”。

话说回来,娱乐圈真正需要的是沉淀,换个角度想,真正的好作品,无论是当下的收益,还是未来的口碑,都会遵循付出和回报的正比关系,流量、情怀只能锦上添花,质量才是立命之本。

作品的好与不好自在人心。对于《梦华录》,有人评价“首先它尊重了我的眼睛,其次它尊重了我的智商”。对影视圈乃至娱乐圈而言,不妨共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