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看,速冻食品上市企业有些“焦虑”。三全食品、海欣食品、惠发食品等业绩急剧下降,相关产品涨价后仍未能缓解成本压力。中国商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尽管当前“宅经济”依然是风口,但速冻食品销售似乎也被“速冻”。对此,上市企业纷纷另寻出路,其中预制菜或成企业业绩增长救星。

GetAttachment.jpg

北京一家超市的速冻食品展柜

速冻食品带不动业绩

销售遇冷、净利润下滑、业绩亏损,速冻食品赛道上市企业的2021年业绩或也被“速冻”了。

根据已披露的2021年财报数据,龙头企业三全食品全年营业利润较上年减少15.45%;海欣食品全年亏损了3443.45万元;惠发食品大幅亏损1.38亿元,净利润水降至三年最低,为目前亏损最多的速冻食品上市企业。

成本“背锅”销售遇冷。海欣食品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坦言:“2021年速冻食品企业的成本显著上涨,尤其是物流运输成本增加,给业绩增长造成了一定压力。”亏损最为严重的惠发食品也表示,部分主要原料价格变动导致成本增加,产品毛利率出现下滑

中国商报记者走访多家商超、农贸批发市场发现,卖速冻食品的商户普遍反映“销售遇冷、生意难做”。“商超的上货量明显不如2020年。”北京水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一位从事速冻食品批发的商户对记者表示,有些商超客户反映,一些肉馅汤圆产品半个月卖不出一袋。北京地区的一位速冻食品经销商也坦言,2021年全年,各大商超的速冻食品均加大打折力度促销,但销量仍在下降。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记者表示:“头部速冻食品企业目前在市场销售中面临困境,一方面是因为成本上升加剧了速冻食品的市场营销压力,另一方面其面临的竞争加剧,外卖、自热食品、方便食品等更加便利化的餐饮方式在消费市场上对速冻食品形成了一定的替代和挤压。”

涨价或难改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三全食品、海欣食品、安井食品等速冻食品企业纷纷提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涨价成为拉动速冻食品上市企业2022年一季度业绩的主要手段,但短期的业绩上涨或难改变速冻食品整体销售遇冷的困境。

根据2022年一季度的财报,三全食品、海欣食品、安井食品的业绩均有所好转。海欣食品方面表示,2022年一季度公司业绩情况相对转好;安井食品的业绩更是在2022年一季度实现了明显增长。

“一方面跟速冻食品企业涨价有关,经销商在涨价前增大了进货量,下游的商超、农贸市场也相应增加了进货量;另一方面也跟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出不了门的消费者肯定会想买一些放得住的食品。”上述北京地区经销商对记者坦言,但从长期来看,下游的消费状况仍不理想。尤其是企业涨价后,相关产品的销量下滑就更为明显。

对速冻食品企业来说,“解冻期”或还未到。“新一轮‘宅经济’会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推动速冻食品企业业绩增长,但速冻食品企业被分流和替代的压力也很大。待疫情形势好转,‘宅经济’红利过后,速冻食品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以及运营效率提升来创造业绩新的增长点。”柏文喜表示。

“豆油、棕榈油价格较往年大幅上涨,糖、酱油都在涨价,香精香料也在涨。” 上述北京地区经销商表示,对于企业来说,短期的涨价幅度完全不能覆盖成本上涨的幅度,销售状况目前难有突破。而对经销商来说,生意难做,可能会减少订单或者转行做其他品类。

投资预制菜热情高涨

经历了业绩的低迷后,速冻食品企业纷纷盯上了其他赛道,其中预制菜或成“业绩救星”。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多数速冻食品经销商动了“转行”的心思。武汉地区一位速冻食品经销商告诉记者,他和身边不少经销商增加了自热火锅、预制菜品的代理销售,减少了速冻食品比例。目前速冻食品的生意确实难做,不得不另谋出路。

“速冻预制菜肴目前尚处在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还不大,但其标准化和快捷化的属符合餐饮连锁化和零售端快节奏的消费趋势。速冻预制菜肴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也成为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开始竞相进入的赛道。公司看好速冻预制菜肴的市场前景,目前通过协同叠加的方式进行部分产品的销售。”海欣食品方面表示。

惠发食品方面也表示,公司到目前已自主研发预制菜品1200多款,其中包含预制原料类、预制半成品类、预制成品三大系列,菜品涉及各大菜系鲁菜、川菜、闽菜、苏菜、粤菜等,以及沙县、诸城等各地域特色小吃等,像麻辣小龙虾菜品年产量达到1000吨左右。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对亏损严重的惠发食品来说,预制菜或成其业绩的“救命稻草”,惠发食品相关负责人对外多次提及预制菜在其业务规划中的重要,同时公司也在围绕预制菜大手笔增扩产能。

目前预制菜的销售情况如何?对业绩造成了多大影响?中国商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向惠发食品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不过,消费端对预制菜的热情似乎没有企业想象中那样高涨。中国商报记者在多家电商台搜索发现,在一些销量较高的预制菜产品的评论区,大半的留言是“配菜量小”“肉少、几乎看不见”“味道十分差劲”等。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记者表示,消费端对预制菜的热情不如资本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也还不够深。预制菜市场的发展需产业端完整、产品品质稳定、品牌可信度高,再加上消费场景的创新、菜品口感保障等多方因素形成合力,仅仅靠企业自身有热情是不够的。(记者 马嘉 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