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魔镜,我瘦了吗?”在购买了健身魔镜之后,小伍常常一边运动一边这样想着。

今年“618”,小伍购买了一面“健身魔镜”:在关机状态时,它是一面普通的全身镜;开机后,镜面上会出现一个虚拟教练,小伍可以跟着教练的身影比对动作,镜子还能够通过AI摄像头捕捉动作轨迹进行纠错。

年来,随着宅经济的升温以及健康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等国家战略的深入落地实施,健身市场发展迅猛。居家健身、有氧跳操等运动方式受到热捧,这个被商家宣称为“随时随地的私人教练”的健身魔镜在健身市场上也火爆了起来。羊城晚报记者在走访各大商场及梳理各大电商售卖情况后发现,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智能健身镜,价格从2000元到20000元不等。随着魔镜大火,不少互联网巨头也推出相关产品,加入竞争,数据显示,智能健身镜领域有十余家企业获得了超20起融资,大有“百镜大战”之势。

一问: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什么是健身魔镜?健身魔镜实际上是智能健身镜,因为与普通镜子有所区分,能够辅助人们进行健身,因此被商家和网友们称为“魔镜”。

在市场走访过程中,有意向消费者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魔镜似乎只是一个镜子形态的电视屏幕,所谓的AI纠错准确度也有待考量。也有已购买了魔镜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产品基本上已可以满足普通的健身需求,一些社群打卡等延伸服务也有利于提升用户积极

记者了解到,市面上的大部分智能健身镜都安装了光敏传感器、人体姿态感应器等,部分产品还安装了AI设备。据目前智能健身镜市场上较为火热的品牌FITURE联合创始人兼CTO付强介绍,智能健身镜的主要亮点在于通过AI摄像头及运动算法引擎识别系统,无需任何穿戴产品或传感器辅助的情况下完成人机交互,帮助用户实现科学健身。

王女士在2021年购买了一面智能健身镜,她告诉记者,在购买时,她看重的是这个产品的交互和科学,“我觉得智能健身和普通的电视跟练健身,最大区别就在于AI教练,通过AI技术帮我纠正健身动作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主打“硬件+AI+内容+服务”的智能健身镜,究竟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健身镜的科学与否,关键在于AI技术的应用程度。正如王女士所述,智能健身镜的品质关键,在于其交互和精准的实现程度,作为一个外表与普通镜子无异的产品,“魔镜”能够通过摄像头感应+AI深度算法+多样课程内容引导的形式帮助用户纠正健身动作,提升居家健身的效果。智能健身镜与普通的视频跟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镜”的背后实际上是计算机算法在视觉领域下的人体姿态识别应用。

二问:价格高昂谁在买单?

记者观察到,年来,大众对基础体育消费品类的需求逐渐向细分领域及专业领域拓展,飞盘等一些新型的体育健身用品成为热销的品类。2020年体育消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成年人人均体育消费为1758.2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愈发重视,消费者也越来越愿意为值得投入的体育产品花钱,“价比”已不再是唯一的考量。

FITURE在用户调研中发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年轻人的健身观念。超四成的“95后”“00后”偏好居家锻炼;在“年轻人运动路上最大的困扰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工作太忙,没时间运动”选项排名第一。

健身镜可以很好地帮助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运动,但是高昂的定价也依然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质疑。

针对定价问题,记者对智能健身镜品牌FITURE进行专访,FITURE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智能健身镜的定价与健身房、私教等相比,存在如下一个逻辑:去线下健身房,无论是次卡、月卡还是年卡,这都是一笔固定支出;找私教或者上团课,需要额外按照小时收费。按照一节团课65-85元(一二线城市团课价格水)来计算,如果一位健身人士每周上两节课,一年花费就在6700-8800元。仅从价格角度看,这远比买健身镜和会员费的价格要高。

不过,从事私人教练行业10年经验的王经理则告诉记者,对比起真实的健身教练,健身魔镜在AI动作的识别、匹配、辅助等方面,还是无法实现健身教练的高度替代。他表示,不同的健身教练的动作规范、惯都不相同,如果魔镜想要实现大量的录入和准确的匹配,则对AI动作库的要求很高,而目前的AI纠正水还是难以达到真人私教的水

三问:巨头围猎目的何在?

资本押宝,巨头围猎,智能健身镜赛道空前繁荣。

天眼查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年来,智能健身镜领域有10余家企业获得了超20起融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到数亿规模不等。

以FITURE为例,该企业于2019年获得红杉资本6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2020年,获得腾讯投资领投的A轮6500万美元融资,又完成由蔚来资本、金沙江创投等投资的A+轮2000万美元融资;2021年,拿下了3亿美元B轮融资。该企业在两年内拿下了四轮融资,估值高达15亿美元。

除了Mirror、FITURE等科技健身品牌外,互联网科技巨头、知名健身台等也开始围猎智能健身镜市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为、小米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主要基于其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结合智能家居的整合能力入局分羹。而咕咚、乐刻等运动行业企业则玩转它们的海量用户数据打出竞争力。

“健身镜的本质是内容的载体,中国健身镜行业目前仍处于教育市场、增加产品普及度的阶段。这是一个新兴赛道和新型解决方案,远没到互相竞争存量市场的阶段。”FITURE相关负责人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伴随市场和技术的成熟,各厂商技术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甚至趋于同质化竞争,破局的关键在于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因此内容和服务将成为健身镜品牌后续竞争的核心焦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健身行业的专业选手和互联网巨头的加入,给智能健身领域注入巨大的发展活力。”该负责人表示,随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度持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不断增长,为健身镜市场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用户基础。预计未来随着新厂商入局推出新产品,健身镜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家庭的渗透率有望在未来4-5年内快速增加。

三问君点评

定价过高或成市场培育壁垒

早在2018年,健身行业的目光便被一款名为Mirror的产品所吸引——通过高清穿衣镜和交互显示屏融合,赋予在家健身的全新体验。作为健身镜企业的先驱,Mirror于2020年6月被加拿大运动服饰品牌Lululemon以5亿美元价格收购。目前,Lululemon在多家门店安装Mirror健身镜。根据Lululemon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年,Mirror创造了1.7亿美元收入。

在国外,智能健身镜市场被持续看好,而国内市场则仍处于培育导入期。从产品本身来说,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智能健身镜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产品感到陌生和不信任。从价比来说,许多消费者也认为,用几千元买回来一面“镜子”,似乎不是一笔好买卖。除了产品本身以外,许多的魔镜产品如果要体验升级服务还要另加付费,有些还需要上千元的会员年费。

对于一个尚处在培育期的市场来说,过高的定价可能会增大市场培育的壁垒。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对健身人群渗透的不完全,如何将智能健身镜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以及能够为用户持续创造更多价值的产品,将是相关企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戴曼曼 实生 严思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