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园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者发现,很多园区在建成之初,为了快速去化和回笼资金,忽视了产业定位的引领作用,导致后续园区招商混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严重制约了未来发展。

作者认为,产业定位是园区发展最前期,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有了科学的产业定位,后续的产品设计、空间布局、招商引进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相关资料图)

那么,如何做好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的维度

作者认为,园区应从以下8个维度入手选择主导产业。

1、基于地方优势资源的产业定位

古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人们传统的认识,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自身对资源吸附能力有限,依附独特资源走「小而精」路线已经成为共识。

但基于地方优势资源进行产业定位也有缺陷,当今产业竞争的关键主要在于人才、技术和资本,资源已不再是企业唯一的考量因素;而且,单纯依靠资源吸附,还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这就要求园区在现有优势资源基础之上,主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中挖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强的产业发展方向。

2、基于优势产业链的产业定位

若所在区域围绕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园区便可以该产业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领域,并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渗透。

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定位,这件事儿有利也有弊,好的方面是当地已经具备适宜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所以并不缺潜在客户,而当行业爆发时,园区还可能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比如2020年网红产业发展,杭州网红产业园一房难求);但隐忧是园区要面临多方竞争,尤其是来自政府园区的挑战。

3、基于政策优势的产业定位

如果国家、省(市)针对某一行业有特殊的扶持政策,且当地有承接该产业落地的能力(一个西北小县城要搞人工智能产业园则很难成功),可围绕相关行业进行定位谋划。

基于政策优势的产业定位,政策落实是关键。在做定位之前,需要园区去相关企业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政策兑现的难度、成功兑现的企业占比、兑现的资金数额、周期等等;另一方面,园区也要主动去「跑政府」,和政府建立密切关系,确保文件包含的政策能在园区落实。

4、基于产业升级的产业定位

若所在区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或者是以中、低端制造业为核心产业的城市,则可以传统产业高层次转型为目标进行定位。这样定位好处有二,一是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是政府对园区本身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政府能够引导当地企业主动参与到转型中来,缓解园区的招商压力);二是便于园区打造规模经济并孕育高附加值产业。但缺点是实施难度太大,需要园区有相关经验和资源;

5、基于区域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

这里的产业转移分两种,一种是「从高往低转」,比如园区在北京、上海周边,便可把大城市计划转移的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另一种是「从低往高转」,如果园区所在城市能级较高,可以利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把周边行政级别较低的市 / 县 / 区(镇)尚未形成结构优势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吸附过来。

6、基于发展眼光的产业定位

如果园区对产业方向只有初步的想法,具体做什么还想再观望一段时间,那么可以先在符合宏观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做一个宽泛的定位,比如「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等,等后续产业明确后再做微调。

这种定位方法也是时下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毕竟当今产业更迭速度太快,园区也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考虑未来的发展。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产业定位可以宽泛,但具体做哪一个环节,比如做全产业链、还是只做产业链的某一部分,还是要明确下来。

7、基于龙头企业的产业定位

如果园区在拿地时就敲定某龙头企业落地(或与某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或者开发商自己就是某个行业的龙头),那么园区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来定位即可,因为龙头本身就有带动作用,一家企业落地,自然会有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过来。

当然,这样定位隐患也很突出,那就园区的发展是太过于依赖某一家企业,如果这家企业倒闭或者退出,对园区而言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8、基于行政力量的产业定位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园区完全由政府主导,开发商 / 运营商只负责代建和运营。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个地方此前没有任何基础,很可能只是偏远郊区的一块空地,但政府凭行政力量、政策力量,就是能造一个园区出来。这这没什么可说的,就按政府意志来即可。

但是,归根结底,园区产业定位只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顶尖的高科技园区,它们的优势产业恰恰是企业在发展中自发形成的。所以,对园区来说,坚守原则是一方面,顺应时势,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为重要。

产业定位要规避的陷阱

讲完了定位方法,再来聊聊产业定位中几个常见的陷阱。

第一个陷阱:纸上谈兵

园区做产业策划、产业定位,一般都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来做,但咨询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尤其是近几年业务萎缩,很多没有园区操盘经验机构也开始做产业策划,心想先把单拿下来,做到什么程度再说,完全不把投资方大几亿的投资款放在心上。结果做出来的东西理论一大堆,看似都有道理,实际根本落不了地。园区后知后觉还好,顶多损失点咨询费,一旦真的迷信对方的「鬼话」,照着方案做,很可能陷入万劫不复。

所以,对园区来说,要想做好产业定位,第一件大事就是找到一家靠谱的咨询机构。当然,即便对方足够专业,对他得出的结论也必须再调研论证,毕竟,对投资款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

第二个陷阱: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是很多老板的通病,由于每个人专业能力、思维模式不同,决策难免有失当之处,如果是日常事务还无伤大雅,但如果重大事项决策失误,则会对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作者见过一些甲方,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之所以找咨询机构来,并不是要听取他们的建议,而是要借他们的口和手,把自己的想法落在书面上,递送给政府或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咨询机构并没有建议权,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文件、理论、数据来「佐证」老板的想法。

第三个陷阱:东施效颦

「模仿战略」一直是很多企业的生存之道,谁家有好的东西,拿过来稍微改一下就直接用了。

在很多行业,通过模仿来减少摸索规律的成本,确实是企业成功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但在产业地产领域,这一套却行不通。由于每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招商要素、政策条件都不一样,园区发展模式也无法一概而论,可能在别人那里是很好的模式,复制过来却不灵了。所以园区定位基本不存在捷径,只能通过反复的调研、分析、讨论,最终确定最适合园区的产业。

第四个陷阱:异想天开

从做产业定位,到园区正式投建,再到主导产业高度集中、产业生态基本形成,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的投入才能支撑园区的产业蓝图。说白了,做产业定位之前,要先摸摸你的钱包里有多少钱,有100亩的钱,就干100亩的项目,有500亩的钱,就干500亩的事儿,如果只有100亩的钱,却非要干1000亩的大事儿,那基本是撑不了多久。

第五个陷阱:定位太多

有些决策者怕定位太死,给后续招商增加难度,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国家支持的,通通划进来,说起主导产业,少说5-6个,多则10余个,尤其是互联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几个产业,全国80%的园区都在做。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做,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第六个陷阱:定位太小

定位太多,园区容易沦为大杂烩,但好歹还能活下来,可如果定位过小,那可能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比如,一个园区定位为「文创园」,那么影视、动漫、广告、传媒,甚至计算机技术都可以归进来,招商选择的余地就很大;如果细分一点,定位为「影视园」,那么就只能招影视相关的企业进来,选择范围小了很多,但产业也更精准;可如果定位为「唐代古装影视园」,你让招商人员怎么开展工作?

第七个陷阱:好高骛远

这种现象其实还挺常见,一些老板要么因为(对某个产业)信心爆棚,要么纯粹是为了忽悠政府,盲目上马一些技术壁垒极高、资金需求巨大、发展前景不明的行业,结果可想而知。

第八个陷阱:别有用心

很多园区从拿地的一刻起,就没有想过要吃产业这碗饭,所谓的产业蓝图,只是地产商勾地的筹码,领导有这样的想法,不用说,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