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街道,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相关资料图)

路两边遍布从小吃到大的小吃店,出了小区就有菜市场、学校、超市,道路旁时常有老人家在树下乘凉聊天……

最先想到的街道场景,不过如此,充满了烟火气。

然而,有这样一批街道,完全颠覆了原来的认知。

区区20平方公里的面积,年创GDP超过2500亿元;每平方千米GDP产出近9亿元,产业集聚能力在珠江西岸独占鳌头;拥有多个行业第一企业总部,超50家瞪羚企业……

真是人狠话不多,一条街道打败一座城。

而打造超级街道的关键点,无外乎两点:制造业回城、科技创新。

每个超级街道

都是风格独特的画

街道是城市、乡镇中最常见的基层管理机构,如今,越来越多不平凡的“基本单元”,开始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崛起。

有的聚集了成百上千的科技企业,有的依托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总部集聚地,还有的被称为单项冠军“大本营”。

每个超街道独特的风格与色彩,造就了它们的与众不同。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大湾区,有这样几条街道,远近闻名:深圳的粤海街道、广州的猎德街道和萝岗街道、佛山的桂城街道、东莞的南城街道。

令人惊讶的成绩太多,今天我们来说说其中的一个——广州萝岗街道。

萝岗街道位于广州黄埔区,这条街道以不到黄埔区16%的面积,贡献了全区80%上市公司的企业总部,其上市公司数量,占据全市的30%。

成绩的背后,都源于萝岗街道身后的“巨人”——广州科学城。

广州科学城有着超乎寻常的经济密度,南方电网、雪松控股、多益网络、创维华南总部等企业的总部,都聚集在这里。

快速发展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旧改”则是动力的来源。

拆掉低效的窝棚和手工作坊、五金店,打造新兴产业载体空间,改造后的地均GDP产值高达130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遥遥领先。

为了更高的服务科技型企业,街道落地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为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带集结力量。

规划造就“璞玉之路”

苏州有这样一条路,如果这条路堵车,长三角的IT企业可能都会跳脚!

这种说法,丝毫不夸张,因为在仅长14公里的路上,有一连排博世汽车、艾默生、安德鲁、友达光电、三星等世界名企。

它就是苏州工业园的苏虹路。

众所周知,苏州工业园的成功,离不开“3000万”的规划先行。

苏虹路生产活力的源头,也来自一份规划。

苏州工业园的规划初期,苏虹路就被定为工业区主要的交通干道。

“转型升级、智造未来”的目标与诉求,让苏虹路在20世纪初,就被众多光电产业、IT产业的高科技型企业所关注。

随着企业带企业,产业聚集的优势逐渐凸显,企业所需的设备、技术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生产效率与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初期,被赋予了工业区核心骨光环的苏虹路,现在也在努力追求创新。

西门子、三星到飞利浦,不少跨国公司在园区内设立了研发中心,道路上,“创”与“新”的浓度都在显著提升。

小企业迸发大能量

浙江素以“民企”闻名,杭州西兴街道、宁波潘火街道,将小企业的活力发挥到极致,成就了超级街道的诞生。

宁波潘火街道,现有市级以上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7家,成为单项冠军的“大本营”。

杭州西兴街道,拥有监控龙头海康威视、民企汽车龙头吉利、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的总部,同时,培养了52家瞪羚企业。

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宁波潘火街道,依托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创业加速器,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

同时,培养了一批企业入选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项目。

小企业,想要打造大企业一样的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过硬的技术实力。

潘火街道会每年根据产业导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经济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潘火街道以创建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为契机,全力以赴聚集海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物和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

由此,才能造就10家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

当然,超级街道的底色不只以上三种,“产业园就是产业圈”、“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条路的“专精特新”……

每个超级街道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超级街道的背后

存在怎样的核心密码

在一个个超级街道、最牛街道崛起的背后,有什么共性呢?

总结下来,有高端制造业回城、科创都市化和科产城人有机融合等。

其中重点有两个:制造业、科技创新。

东莞南城街道,就是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挥得淋漓尽致。建成了天安数码城、联科国际信息产业园等9大产业园区,吸引了世界500强外企8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

关于生产制造业何去何从,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是“退城进园”,还有一个是“工业回城”。

相比大力推广“退城进园”的城市来说,呼吁“工业回城”的城市,反而是像广州、深圳这样的制造业强市。

然而,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工业回城能实现吗?

其实,能“回城”的工业,大多是都市工业,并非传统的工业形态,是注重低碳环保、高精尖、高附加值的企业。

比如一个中高端的辅热电源企业,生产面积1.5万平方米,年产值3亿元。虽然中心城区租金成本高,但中心城区市场更大,企业完全可以接受土地成本。

从前企业可能是将研发中心、销售团队放在中心城区。

但随着工业回城的推进,高端的生产线也开始回到城区。

回城的制造业大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典型的科技含量高、经济密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

由此一来,城市地均GDP往上走的同时,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