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湘涛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米粉静静地渗进了客家的血脉里,流淌出岁月与情感的浓香。无论走得多远,这一碗让人魂牵梦萦的猪脚粉总能轻易地唤起思乡的情愫。

五年前,因为赣州至深圳高铁建设,让我与河源有了亲密的邂逅。河源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让这座客家古邑,真正走进了我的心中,我恋上了这座城。


(资料图片)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就如我与河源这座城的缘分,就好像人和人之间的意气相投,也许是热情,也许是真挚,更是一种同化,一旦纵情深入,便很难割舍。

食物,是城市的一个符号,只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象,是与生俱来的回忆和期许,而猪脚粉便是河源这座城独有的“饕餮密码”。猪脚粉,以河源米粉为主料,以猪脚为辅料,是每个河源人心里的经典早餐。

猪脚粉伴着河源人长大。对于河源人来说,这是一种文化,一个生活元素,一方水土的印记,更是一种难以忘记的“家”的味道。

早在300年前,河源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以大米为原料,制造出了俗称“手排”的河源米粉。猪脚粉店,隐藏在充满市井烟火的背街小巷里,以它含蓄而丰富的内涵,成为河源大地最接地气的美食代表之一。

当你来到一间猪脚粉铺子里,可见简易的椅子,简单的长条桌,上面摆着醋、酱油,还有白瓷的小罐里,装着客家人特制的各种各样的秘制调料,客人可根据自己口味、喜好自助添加。

“老板,来一碗猪脚粉,要加葱花,辣椒圈!”在吆喝声、谈笑间,用玻璃和帘子隔开的后厨里,从那一方小小的窗口,不一会就有一碗猪脚粉从里面递出来。

大自然对河源的恩赐,造就了这方水土。猪脚粉中用的米粉,正因为以万绿湖天然净水和精选优质大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具有清香爽滑、细而不断、久煮不烂、保持大米原有清香和营养健康不上火等特点,让人吃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雪白的粉、剔透的汤,还有香气升腾的猪脚,再撒下一些绿莹莹的葱花,几片香菜叶,还要在碗里配上猪脚粉的“最佳拍档”,就是切成片的辣椒圈,一碗猪脚粉就这样完美呈现在客人面前。对于河源人来说,没有辣椒圈的猪脚粉,就不是一碗完整的猪脚粉。

这时,你只要快速用筷子挑动米粉,让米粉与汤汁融合渗透,形成复合回甘的滋味。雾气腾升、香气弥漫中,味蕾已经先于筷子的挑动开始垂涎欲滴。在你大快朵颐之时,粉的丝滑,汤的香甜,在你唇齿间瞬间爆裂,激荡着你口腔中的味蕾,温暖着你的胃,让人浑身舒畅,热血满满。把米粉、汤汁还有猪脚送入舌间,一碗猪脚粉就清仓见底,口舌之福瞬间实现。

猪脚粉与我们铁路建设者还有一段暖心的故事。2019年6月,一场大暴雨袭击了河源市龙川县的贝岭镇米贝村,山体崩塌、道路中断、通信中断、电力中断,村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接到险情通报后,铁路建设者以最快的速度,携最好的设备奔赴抢险现场,及时打通了村里新的“生命通道”,为后续救援和转移及时扫除了交通障碍。

参与抢险救援的兄弟们忙碌了一整天,晚上九点多钟,大家又累又饿,来到贝岭镇上找到了一家猪脚粉的小吃店。老板娘,大概50多岁,看见我们这群人头上戴着安全帽,一个个浑身上下全是泥浆,站在门外犹豫着没进来。她从里面走了出来,热情地问道:“你们是高铁建设人员来这里抢险的吧?怎么了,还没吃饭?你们快进来!”我看着脚上的黄泥,还有满是泥浆的工作服,正犹豫要不要进去。她看着我窘迫的神情,微笑地说:“没事,进来吧,现在正好店里没有什么客人。”最后,在老板娘热情的招呼下,我们十多个人全部涌入了小店。

掌勺的老板这时在后厨火力全开,加油入锅的声音清脆,巨大的火焰升腾着。老板娘把米粉放入煮开的锅里,把一个个大碗摆在案桌上,从旁边锅里舀一大勺高汤倒入碗里,夹四块骨肉相连的猪脚,再搭上几个爽脆的牛肉丸。全套动作一气呵成,一点都不迟缓。酣畅淋漓间,猪脚粉的味道飘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大家吃完猪脚粉,我向老板娘道谢,准备结账离去。老板娘过来抢过手机坚决不让我付钱,说感谢铁路人在大难面前对他们的守护,要请我们吃猪脚粉。我坚持要付款,她把我们所有人推出门外,这让参与救援的兄弟们十分感动,我只好悄悄返回将200元钱塞到了一个大碗下。猪脚粉,河源人离不开的日常美食,让我们这群铁路建设者尝到了“家”的味道。

如今,随着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我们离开了河源,奔赴新的工地。但不知从何时起,这座充满人间烟火的万绿之城,开始走进了我的心里,萝卜粄、酿豆腐、八刀汤、灰水粽,还有醇美润甜的娘酒、地道美味的猪脚粉,就像是一份份美好的记忆,让我们爱上了这座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