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书城里的阅读者。 本报记者 周运生 摄

本报记者 周运生

清晨的图书馆里学习氛围浓厚,中午的乡村书屋藏着致富经,下午的实体书店有了新业态。读到一本好书,不仅满足精神与事业需求,更是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文化成为了发展的最靓底色。

暑假阅读学习带火了教辅书籍


(资料图片)

8时30分,距正式开馆还有半小时,云龙区图书馆门口熙攘的市民正等待入馆。1小时后,近千名读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我最喜欢文献借阅区的自习阅览空间,成排的阅览桌、一群看书的人,与大家坐在一起,复习会更有动力。”大学毕业生李丽说,去书店买上一册习题,到图书馆里坐一坐,大家都在认真读书,这种氛围感是任何一个自习室都不能比拟的。据了解,暑假的到来,让图书馆成为学生们复习的绝佳去处,云龙区图书馆每天能办理300余张借阅卡,人文社科类书籍和考研类专业书目是市民最爱的品类。

市民高先生带着读小学的女儿走进了徐州凤凰书城。他可是这间店的老顾客,自从小女儿放了假,每周都得来几趟。“孩子在书本上看到了《窃读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周都拉着我来看书。”高先生说。

“书店凉快安静,种类还多,我有空就来这里看书。”高先生的女儿手里捧着一本东野圭吾的《秘密》看得津津有味。凤凰书城里像高先生一样的读者不在少数,自习区域坐满了埋头阅读的读者,少儿区的座椅和台阶处也满是正在读书的孩子和家长,甚至不少孩子在书架旁席地而坐,开始阅读。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末、期末考完试后、寒暑假和开学前后,是书店最忙的时候,尤其是中小学生,几乎把来书店看书当作一项休闲活动。很多家长也会带着孩子来购书,文学童话、作文、课外辅导之类的图书特别受家长的青睐。

记者走访几家书店了解到,暑假被称为“备考季”,无论是大学备考还是升学预习,各类教学辅导手册、各类习题集颇受顾客欢迎,每当此时店内三分之一的书柜都会摆上教辅类书籍,不少书店每天客流量千余人,营业额能达到2万多元,教辅书籍就占了销量的一半。

乡村阅读农业书籍都是致富经

在铜山区大许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一座小楼很是显眼。明亮的门坊,厚重的门扇,门前干净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村民,让过往的行人都忍不住进来看看。

踏进三楼,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有序的书墙,前来借阅书籍的村民随处可见。藏书、影像光盘和报纸种类齐全,休闲区、阅览区、多功能区以及沙发休息区划分整齐,让这间乡村书屋成为一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一旁的村民老金正拿着一本《小麦研究》杂志看得入神。

“我隔三差五就来书屋阅读作物书籍,农业知识越来越懂,作物的一般问题自己就能解决,村里人都喊我‘土专家’。”老金告诉记者,以前给作物“看病”全靠经验和各种农药一阵喷,再者就需要请农业专家到地里诊断。不懂病根,白花不少钱不说,药物残留也是个大问题,现在书屋有不少作物书籍,一般的“小病小灾”自己就能解决,针对性进行治疗,又能减少残留,每年能省几千元的费用,作物问题解决好,其他村民直竖大拇指,跟着一块去学习。

“通过读书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带给乡亲们,通过农家书屋学到技术,在农村创业致富,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一样很有作为。”镇文化站站长张家征说,来看书的都是老庄户人,馆内藏书8000册,农业书籍占据了藏书的一半,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助力,成本低了、收成好了、腰包鼓了,自己也跟着高兴。

“书屋开放多年来,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学习法律、科技知识,了解致富信息,阅读文艺刊物的人多了。”张家征说,农业书籍切身实地让村民得到好处,激发了村民的阅读热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许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推进,像大许镇一样的农家书屋不在少数,铜沛街道书屋、刘集镇农家书屋等别具特色的乡村书屋不断涌现。乡村阅读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小切口,正在推动徐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书籍自然成为老乡们的“致富经”,“不比‘牌技’比‘农技’”正变成乡村新风尚。

公共阅读线下书店有了新业态

要留住读者,有一架架好书远远不够。为了打造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各种读书伴生业态也层出不穷。

8月16日14时,位于金地商都三楼的如苔博库书城书香味浓,明亮温暖的大吊灯映衬着原木色的主色调……大学生小高选定一本心仪书籍,付款、拆封,再去旁边小店点一杯咖啡,坐在圆桌旁静静阅读,仿佛时间就此停止。

“读书不仅是填补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小高说,数字化虽然降低了阅读门槛,但也让阅读更多停留在“浅阅读”层面。真正的读书需要“关机”沉浸,坐在一个环境优美的书店,点一杯饮品,在静谧中度过美好的一天,比在家看电视有趣得多。

“文创小店、导读服务、自助辅导,传统书店有了新面孔。”如苔金地商都店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为了打造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店家可没少下功夫,不仅在装修上下大手笔,咖啡厅、文创店,课余辅助等服务也一并安排上。

“全民阅读不仅要小而美,更要充满人情味。‘人情味’是读者愿意走进一家书店的关键。”王磊说,经常喝美式咖啡,店员会记住你的喜好,来时笑眯眯地问一句:“老样子?”有喜欢的作者,店员会提前帮你把作者新书留好,只等空闲来取。期末复习心情烦躁,一抬头就会看到店员在旁边准备的点心和加油小纸条:“亲,加油,你一定行!”

“今年高考结束后,还有不少学生带着礼物向店员们道喜。和这些读者相处时感觉心很暖,这种感觉可不是线上书店能够比拟的。”王磊说,渐渐地,读者和书店形成了一条纽带,书店里的咖啡厅,书店里的甜品站、书店里的文创馆,环境带来的优质体验,进店的读者越来越多,年营业额达到千万元。各种新业态的文化服务产业,更是占到了书城营收的三分之一。

实体书店的业态升级,不断给读者带来惊喜。文化营收、文化增收、文化产业……多样的形式激发了读书的活力,描摹出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现在,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书香氛围更加浓厚,伸向了城市的角角落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