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年内已有12家医疗器械公司于A股上市,不乏华大智造、微电生理、英诺特等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其中,7家已发布2022年三季报,合计实现营收56.11亿元,6家实现净利润增长,其中4家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50%。三季报亮眼表现之下,医疗器械板块股价也迎来上涨。截至10月26日收盘,医疗器械ETF涨幅达4.22%。
“医疗器械公司业绩上涨主要源于订单增加。相关数据显示,三季度前两个月合计订单量显著提升,从订单结构来看,医院端需求强劲。”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尹鹏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7家已发布2022年三季报的医疗器械公司中,华大智造贡献了最大营收和净利润。报告期内,华大智造实现营收32.9亿元,同比增长15.57%;其次是华康医疗,实现营收7.79亿元,同比增长57.34%。
数据显示,其中有6家公司均实现盈利,排在前三的是华大智造、采纳股份、麦澜德,分别实现净利润20.2亿元、1.34亿元、1.0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341.75%、47.79%、35.67%。
对于相关企业业绩表现亮眼的原因,尹鹏飞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受益于医疗行业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随着集采逐步落地,相关公司业务趋于平稳发展。”
事实上,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今年以来业绩表现强劲。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A股113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89.78亿元,同比增长30.02%。其中,营业收入在10亿至50亿元的企业有33家,占比为29.20%;营业收入在1亿至10亿元的企业有72家,占比为63.72%。
中银证券认为,医疗新基建带来的行业景气度将有望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逐步渗透,基础医疗设备、配套耗材、医疗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相关产业链上游将有望逐步受益。德邦证券指出,随着国民健康需求的持续提升,医疗设备作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硬件设施将迎来长期扩容。预计未来3年国内医疗设备等需求将加速释放,市场空间持续扩容。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表现亮眼,但该领域的行业特点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痛点。某投资机构投资总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疗器械行业具有‘三高’的特点,分别为高门槛、高壁垒、高价值;同时也有‘三难’,分别是生产注册难、推广难、扶持政策落地难。”
“虽然医疗器械研发周期比创新药研发短,但商业转化比创新药更复杂更直接。”成都特威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药品注册和临床开发负责人陈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中,创新医疗器械在研发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量产,价格普遍较高。该领域技术壁垒非常高且应用场景受限。因此大部分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在产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之前会处于亏损状态。”
“医疗器械属于尖端精密仪器行业,上下游各个环节都有领先的企业提供零部件。且医药行业较为特殊,下游客户方要求高,面对如此庞大高端的医疗设备,一旦形成稳定的客户关系,一般很难再更换。”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秦亮认为,要解决上述痛点,资本市场扶植之外,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当下引进人才是硬指标,同时需要政策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尹鹏飞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2年-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将持续高景气度,低端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领域,市场已进入充分竞争,估值修复之后会进入瓶颈期。未来,真正能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全线覆盖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且对标国际顶尖水准的公司,才是稀缺资源。”
“未来,‘自主创新’‘信息化’是被看好的两个明确方向。我国对高端自主创新的医疗器械需求迫切,其中核磁共振、血液检测、CT等大型高端设备更是重点,信息化与医疗器械兼容的公司未来市场空间也非常广阔。”尹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