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风投城市”再发力。

8月22日,合肥市印发《合肥市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从10个方面吸引总部企业聚集,即“总部经济10条”。

10个方面分别是荣誉激励、贡献奖励、核心员工激励、产业链对接和场景应用支持、金融支持、办公用房支持、用地保障、服务保障、入境和通关便利、“一事一议”支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多作贡献奖励,最高可给到1500万元,且不超过20%的部分可由企业发放给核心团队。

奖励要求即年度营业利润和本地经济贡献两项指标较上一年增长10%以上,且年度本地经济贡献不低于近两年最高值,按照年度营业收入的1%及不高于本地经济贡献增量的40%给予奖励。

并且,对于获得多作贡献奖励的总部企业,如上一年度有新增贷款,将按照实际贷款利息金额的50%(但不超过300万元)给予贴息。

值得关注的是,“总部经济10条”明确提出,对于总部企业将上市主体迁入合肥市的,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在此次政策支持中,明确了核心员工激励标准。该政策提出,如果总部企业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较上年度增长20%以上且不低于近两年最高值的,对不超过员工人数的10%且工资性收入不低于40万元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可按照上年度工资年收入的2%给予奖励。

在用地保障方面,《若干政策》表示,支持符合合肥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总部企业项目,按照新型产业用地方式供应土地。鼓励总部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但关于总部企业的认证该政策中也制定了明确标准。

“总部企业认定的基本条件是指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关系均在合肥市的企业。综合型总部要求在合肥市外拥有2家(含)以上分公司或控股50%(含)以上子公司,且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比例不低于20%。

其中,先进制造业要求上年度对我市的经济贡献3000万元(含)以上。如分属于建筑业,则总部或其下属企业具有一级(甲级)或一级(甲级)以上资质,上年度对我市的经济贡献5000万元(含)以上。”

合肥提出,力争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要超过150家,实现三年翻一番,成为长三角总部经济重要集聚地。

风云之志,力透纸背。

近年来,总部经济带来的产业聚集、消费升级、人才引进、资本汇集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城市总部企业争夺风云频起,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京等多个一线城市及新一线,甚至二三线城市相继出台或修订对总部经济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入争抢总部企业的行列。那么,合肥有什么优势呢?

合肥增势凶猛。根据2016年到2021年公开数据,合肥GDP增幅高达80.95%,远高于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数据增幅。2022年,合肥GDP突破1.2万亿,全市净增落户国家高新企业约1800个。构建了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链、设计领域复合增长率国内第一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以及获得了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而在总部较量上,合肥同样不可小觑。今年5月,中国电信斥资30亿元组建的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落户在合肥;4月,大众汽车投资约10亿欧元(约78亿人民币)的“100%TechCo”落户合肥;2月,发布了我国首台模块化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天算1号”的国开启科量子也将总部落在合肥……

搜狐7月报道,合肥上半年新签了500多个项目,包括百亿级别的手笔超过8个。

在新签约的项目中,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签约项目数量位列前三。此外,上市公司项目36个、高新技术企业项目165个、总部类项目112个,分别占比6.9%、31.4%、21.3%。

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5月在合肥揭牌成立

本土上,合肥有“安徽省历史上最大IPO、国内第三大晶圆厂、市值400亿”的继晶合集;有一手投资和培育起来市值超过1000亿的蔚来汽车;有突破三星垄断,成为国产唯一DRAM厂商的长江存储……近几年,科大讯飞、联发科技、京东方、TCL、康佳等科技型企业均不同程度上在合肥有所布局。

合肥,这座逆袭成为“最牛风投”的城市又准备向前再进一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