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步伐加快了。


【资料图】

01

第二批央企开启离京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指那些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

2014年,在给北京做城市战略定位时,确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

这意味着其它都是非首都功能,毫无疑问,央企就是非首都功能之一。过去几年,第一批央企总部陆续疏解到上海、深圳、武汉、雄安新区等地。

中国船舶集团搬去了上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去了深圳,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迁到了武汉,中国中化集团来到了雄安新区。此外,还有几个新成立的央企,将总部设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如中国稀土集团设在江西赣州。

如今,第二批也开始了。今年6月,高层开会指出,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着手谋划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疏解转移。

这条内容传递出两个信号,一个是第二批央企总部将开始有序迁出。另一个是不只是总部,二三级子公司也会迁,意味着将会是从总部到子公司“整体离京”。

那么,第二批离京的央企都有谁?将迁往哪里呢?在第一批名单中,雄安新区是最大赢家。实际上,国家设立雄安新区,就是用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雄安新区已经拥有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这4家央企总部,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目前来看,国资委监管央企、金融企业总部和科技企业总部迁址雄安新区可能性极大。因为在雄安新区的功能规划中,有总部区,还有金融岛、科学园,适合金融央企和科技央企总部落户。

至于央企子公司,那就更多了。早在今年初,河北就规划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

6月,第一个“央企产业集群”宣布整体落户雄安,它就是“中国中铁产业集群”。除了在雄安设立区域总部,中铁基建投资、智能建造、勘察设计和高端制造等核心产业企业都将整体落户雄安。

中铁子公司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雄安工程有限公司已经搬迁完成,正式落户雄安新区,未来陆续会有其它子公司落户,超过4000名员工到雄安工作、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央企迁入,雄安新区将成为第二个央企总部基地。

02

部属高校也来了

央企外迁后,部属高校也开始行动了。

今年7月,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黄益方在调研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建设情况时表示,以雄安校区建设为重大契机,积极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具体要求,推动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协同布局、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北京语言大学也将开赴雄安新区,建设新的校区。资料显示,北京语言大学创立于1962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在软科2023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139名。

实际上,早在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就曾表示正在进行雄安新校区建设。由此,又一所部属高校来到雄安新区。

今年3月,首批四所疏解到雄安的高校确定,它们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都将采取“一校两区,协同发展”新格局。目前,雄安校区已经规划并开工建设。

这4所大学实力不凡,不但是教育部直属,还是双一流大学。北科大、北交大进入软科大学排行榜TOP5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大进入TOP100。

除了这5所大学,还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也将去雄安,它们或者是在部署,或者是正在筹建雄安校区。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大学,全国排第59名。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双一流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

作为首都,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最聚集的城市,拥有92所高校,双一流大学就有34所,数量高居全国第一。

然而,由于很多高校都建在中心城区,随着学校扩招,就会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所以,在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中,就提出“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这其中一部分就是疏解到雄安新区。未来北京很多高校将形成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格局,实现“一校两区,协同发展”。

作为“山河四省”的一员,河北拥有124所普通高校,本科学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七,高等教育资源不算少,但实力却很一般。仅有的一所双一流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却在天津。

如今,随着北京部属高校,双一流大学在雄安新区设立校区,河北将在高校质量上实现逆袭。

03

为什么一定要搬迁?

有人可能会问,建设雄安新区,为什么一定要靠搬迁,自己建不可以吗?北京迁走了这么多企业,高校,对经济发展没有影响吗?

实际上,之所以将央企疏解出去,原因就是总部过度扎堆,加剧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北京作为首都,如果不是主动控制,人口增长会非常迅速,加剧城市的负担。

首都不应该成为一个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劣的城市,而应该成为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

至于说对北京经济的影响,也不用担心。从2014年以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但GDP却从2014年的2.29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超4.1万亿元。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央企、部属高校的入驻,只是起到引领作用,真正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据了解,雄安新区成立6年来,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400多亿元,2023年预计总投资总6641亿元。2017年4月1日—2022年4月1日,雄安新区共新增4.9万余家企业。雄安也在筹建自己的雄安大学,将隶属于教育部。

雄安新区注定是新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将惠及河北省,甚至整个京津冀地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