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被深圳超越,深圳也自此成为了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双料冠军,成为中国真正的工业第一城。

你要说上海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去年还有近一个季度的停摆,工业数据上被赶超还有“借口”可言。但今年上半年,都是实打实的6个月,上海依旧屈居第二,上海的工业制造业确实遇到了问题。


【资料图】

是上海主动放弃工业制造业了吗?

并不是,早在去年这一话题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当时上海的主政领导也明确表示,上海作为昔日的制造重镇,依旧离不开制造业。在近日,上海市也重磅出台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

第一,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第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

第三,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

第四,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第五,形成以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卓越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简单概括就是,上海以工业增加值为核心,一举奠定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以工业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打赢这场城市工业制造业的翻身仗。未来上海依旧将保持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撑起上海工业制造业的大旗。

仅是从工业制造业发展战略而言,上海方向没有问题,并且拥有张江科学城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创新中心,那为什么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成果?

近几年,给我的感觉张江科学城作为一个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温床,也确实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很多企业到了产业化这步相继选择了周边城市,而非选择张江科学城周边区域,导致上海并没有获得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产业红利。

“张江研发、上海制造”为什么没有实现?

Part.01

缺乏产业专业度

就像最初上海也是妥妥的互联网第一梯队,但随后的几年间上海的互联网企业总逃不过倒闭或是被兼并收购出走的命运。当上海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希望通过做好服务,挽救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颓势。

孰不知,对于互联网产业的“不熟悉”、“不专业”,让这一举措石沉大海,并没有起到救市的作用。在那几年的行业颓势下,上海长期缺乏互联网巨头的存在,相对应的人才、上下游企业流失严重,不是提高服务能够挽救的。从而被当时的北京、杭州等地遥遥甩在身后。

上海如今的生物医药产业跟当时的互联网产业的处境如初一辄。方升之前也写过一篇:苏州逆袭上海!“中国药谷”拿来吧你,当时也分析过上海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随后上海也相继出台了多个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磅政策,希望挽回颓势。

近日,上海重磅发布了的新版“24条”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中,针对三大先导产业,未来将拿出800万平米载体空间,其中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标准厂房就占到500万平米。其中强调了生物医药载体空间的“低成本”,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能在上海实现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验证、规模生产、总部办公等需求。

再联想到近期上海前往苏州招商,目的已经显而易见,这是上海希望吸引外溢到苏州等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回流的一场豪赌,但他们真会因为上海建了“低成本”标准厂房就会回流?

让我们反推那些出走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外溢的原因,最初他们或许真是因为张江等地的核心地段缺乏生产型厂房载体,而不得不选择外迁,但临港、青浦、闵行等地都可以去,为什么最后都选择前往苏州?

经过我们跟多家外迁的生物医药企业的交流,不难听出,他们前往苏州最初确实是因为张江等产业核心地段缺乏合适的载体空间,他们也跟周边区域各级领导、园区负责人有过交流,但最大的印象便是他们对于产业企业的诉求或者说是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缺乏专业认知,从配套、服务到特色产业生态构建领域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相比之下,苏州经历了多年发展,自上而下对于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有着非常高的专业度,在服务上更是做精做细。最初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确实是以承接上海外溢企业为主,但在这几年的推动下,苏州在生物医药细分赛道上已经赶超上海,才有了如今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当人才集聚、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上海难道仅依赖这500万平米的“低成本”标准厂房吸引这些企业回流吗?

生物医药产业也只是如今上海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想要真正重返中国工业第一城,根本问题还是要先解决各区、各园相关负责人对于相关产业的专业度。真正做到,了解当地该做什么细分产业,这类企业需要什么载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服务等,发挥产业推手作用,而不是选择守株待兔。

Part.02

配套设施的匮乏

底层生活配套、产业配套的缺失同样制约上海制造业的发展。

我们看一组数据,2011年上海的制造业就业人数高达341万人,而到了2018年反而下降到了322万。2022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出现负增长,比2021年末减少了13.54万人。

在上海重点推进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制造行业,虽然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在持续增加但人口依旧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如今的上海让蓝领人口望而却步,他们想要在上海打拼,首先摆在眼前的便是高昂的房租、房价这道天堑。高负债、低舒适度和无幸福感,直接劝退了一大批的蓝领人口。

恶性循环,这也导致了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招人、用人、留人成为了那一解决的困局。产业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面对高昂的用地、用人成本不得不选择外迁。如今的智能制造领域产业迭代节奏非常快,零部件供应商的便捷性、响应效率同样至关重要,当上海零部件供应商相继外迁之后,迫于发展需求,众多大型的制造型企业也为向供应链更完善的区域外迁。

依托上海五大新城,打造基础的配套住宅到构建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体系,或许是解决如今蓝领人口生活配套设施、制造业产业配套困境的最优解。也能更好的释放,张江科学城的产业引擎作用,让张江孵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留在上海,真正实现“张江研发、上海制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