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元年,招商引资将以何种姿态疫后新生?
选址中国联合天下楼书和科创易招商,于2023年2月15日至2月28日进行了《2023年招商引资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171份回复被纳入最终统计,用以分析招商引资人群对市场的形势预期和策略偏好。
(相关资料图)
回顾2022年,疫情多地散发、国际地缘政治波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多重影响下的国内GDP增速为3.0%。在此背景下,4成受访者认为去年招商引资不理想,招商引资韧性经受考验。
展望2023年,65%的受访者对今年的招商引资持乐观态度,他们预计:情况将好转甚至出现大幅增长;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新能源被最多受访者视为深具潜力的增量活水。与此同时,「经济走势不确定」被受访者列为最大挑战,紧随其后的是「市场竞争激烈」和「政策工具不足」。迎战新一年,「产业链招商」最被看好,「政策招商」和「基金招商」也被寄予厚望。
受访者画像
调查问卷的受访者分布在19个省市;6成的受访者从事招商引资工作5年以上,10年以上的从业者占比近四分之一;受访者用以招商引资的载体类型多元,涵盖产业园、写字楼、土地、联合办公等,运营阶段覆盖全生命周期,58%分布在一线城市。受访者面向多行业招商,其中,63%的受访者均面向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类企业招商,占比最高,其次为制造业。
主要调研结果
回顾2022年,6成受访者对去年的招商引资给出正向评价。
调查问卷显示,接近6成的受访者对去年的招商引资给出正向评价,同时也有约3成受访者评价去年的招商引资情况比较差。
企业从何而来?调查问卷显示,中介、政府招商引资、老企业增投或老租户续约是引导企业落地的渠道TOP3。
主要调研结果
65%的受访者对今年的招商引资前景持乐观态度。
调查问卷显示,对今年的招商引资,约57%的受访者认为情况将好转,8%的受访者认为将大幅好转。
企业此前迟滞的投资需求会在今年逐渐释放么?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的企业投资将扩张,16%的受访者认为与去年基本持平,谨慎乐观是主流。
主要调研结果
增量从何而来?人工智能最得受访者青眼,其次是医疗健康和新能源。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新能源最被受访者青睐。调查问卷显示,高达74%、62%和62%的受访者看好这三个领域的增量贡献潜力,从侧面反映出高精尖产业已成为招商引资最大交集,而这种趋同性也加大了竞争烈度。
巩固挖掘存量,积极拓展增量,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是招商引资的源头活水。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蕴藏着招商引资的增量密码。
主要调研结果
企业选址决策越来越看重什么?「政策优惠」权重见涨。
企业的投资选址决策由诸多因素左右,本次调查问卷列举了政策优惠、营商环境、租金和价格、区位和交通、产业配套、商业和生活配套、金融和资本、人才和人力、市场腹地、物业管理能力、载体的设计和建造品质、区域美誉度等12项常见的影响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高达78%的受访者都认为,政策优惠的重要性在提升;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营商环境、租金和价格、区位和交通的决策权重升高;3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越来越重要的还有产业配套、商业和生活配套、金融和资本、人力和人才。
主要调研结果
「经济走势不确定」被受访者视为2023年最大挑战。
经济走势不确定、市场竞争激烈、政策工具不足,是受访者最有「共鸣」的前三大挑战,其中,「经济走势不确定」被50%的受访者列为挑战,位居第一。
主要调研结果
产业链招商、政策招商、基金招商最受「器重」。
伴随经济和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迭代进化,在多种模式中,高达61%的受访者认为「产业链招商」最为有效,47%的受访者和41%的受访者认可「政策招商」和「基金招商」的效能。
所谓产业链招商,一般是指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围绕特定产业的主导产品或龙头企业,来组织与之匹配的上下游和产学研,以针对性吸引投资,达到增强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的招商模式,该招商方式既强调外延增长和主动筹划,也强调尊重内生增长和产业规律,近年来被普遍采纳。
所谓政策招商,一般是指通过制定或者推动制定有利于本区域的独享性政策,形成相对其他地区的政策优势,进而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吸引企业和人才落地,政策招商经久不衰。
所谓基金招商,一般是指出资设立/参投基金以及吸引创投机构落地,通过股权投资并约定返投,来达到吸引企业在本地注册总部或分支机构的招商引资方式,在北京、深圳等创投大市引领,以及合肥、常州等新兴风投城市的带动下,基金招商逐渐在政府招商和园区招商中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