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工信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指出,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产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

高载能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既符合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也能满足产业对能源要素配置的现实需要,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化解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就近消纳的问题。要明确的是,高载能产业西移,并不是简单地“举家搬迁”,而是要达到各项政策条件和标准。之所以要设置转移门槛,就是因为高载能产业的这个“高”字。

从字面看,高载能与高耗能仅一字之差,难免让人产生认知偏差,认为两者具有相同的产业特点,都是以能源的密集消耗为基础,以为“耗”变“载”是换汤不换药。其实,从产业发展的价值规律和内涵要求看,一字之变,实为理念之变、路径之变。“耗”为粗放式发展,只单纯地看重能源换产品,是能效不高、技术不优、排放不绿的落后发展模式;而“载”更注重价值转换,通过技术升级、结构优化、排放减量,用同等能耗创造更大价值,是达到绿色低碳要求的生产过程。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环保标准的提高,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领域加快转型升级,一些传统、落后、粗放的高能耗产能被陆续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环保改造、技术进步、工艺升级,甚至是生产路径完全再造的新型装置。即便如此,仍要保持清醒,高载能产业依然是工业领域的能耗大户。

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5171亿千瓦时,其中四大高载能产业用电量占比过半。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高载能产业西移,必须设置关口,既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也要坚决遏制一些落后产能重新抬头。

首先是规划关。产业项目的落地,最基本的前提是立足资源禀赋,符合当地产业整体规划布局,不能盲目地“捡到筐里都是菜”。西部地区不是所有地方都具备能源富集的优势,也不是所有高载能产业都符合地方的生态环境功能要求。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守牢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是能效关。从当前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实际看,一些企业、一些项目受各种因素影响,能效水平仍然不高,有的是因为投资规模大,需要分段实施;有的是技术水平所限,行业工艺整体滞后;等等。能效是高载能产业的生命线,对于低能效的产业和项目,需做出科学评估,严格按照标准实施,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再者是环保关。在绿色低碳背景下,环保要求是高载能产业不可突破的“紧箍咒”。产业项目的引进,既要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功能要求,通盘考虑地方环境容量,也要严格考量单个企业、单体项目的环保水平是否达标。坚决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确保环保硬约束不敢松、不能松。

当然,过了这三关,也不意味着高载能产业就能在西部地区顺利集聚。《通知》特别指出,“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营商环境”。西部地区虽然具有清洁能源富集和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但要真正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短板弱项。比如,在硬基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高载能产业带来的往往不仅是一座工厂、一家企业,而是会延伸出一个产业链条甚至产业集群,这对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等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软环境方面,西部地区在服务企业、落实政策等具体行动上,仍需进一步优化改善。

高载能产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一个“饭量大”,一个“口粮足”,虽是一次“双向奔赴”,但并非一路坦途。既要迁移者过得了关口,也要接纳者能搭建好“新房”,唯有双方满足彼此标准,才能实现共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