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到2022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400家,增长到了超过6000家,中国区域也成为了星巴克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在北美市场已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中国市场被星巴克当做未来营收增长的重要“据点”,其创始人舒尔茨今年4月复出后,不止一次对外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资料图】

但在过去的10余年间,星巴克也从中国市场上“唯一”的品牌连锁咖啡企业,成为了门店数量被超越的“行业第二”。在其身前,后来居上的瑞幸仅用了5年,便将门店开到了7000家之上;在其身后,中国本土的咖啡新势力,诸如Manner、M Stand、Seesaw等,在资本的加持下,也正在快速攻城略地。星巴克的“保守”在行业的“激进”之下,成了一种退步。

更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似乎正在丢失自己的核心优势。在过去,星巴克以“咖啡+第三空间”的打法,构建了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而在如今,中国市场上的“新势力”们产品口碑似乎更优,“第三空间”也在疫情限制堂食,以及外卖的影响下,逐步褪色。

星巴克到了需要重构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了。

于是在今年,星巴克对中国市场“改革”远胜过去。不仅对未来3年提出了更“激进”的开店计划——到2025年,门店达到9000家;还高额投资了供应链和数字化——11亿元打造“星巴克咖啡创意园”、14.6亿元创立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只是“改革”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料。而咖啡市场的竞争,却会越来越激烈。

1、疲态难掩

美国东部时间11月3日下午,星巴克发布了2022财年第四季度报和2022年财年财报(截至10月2日)。

在2022财年,星巴克全球综合净收入增长11%,达到323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净利润32.82亿美元,同比下滑21.9%。

具体来看,北美市场的净收入依然占据了星巴克营收的主要部分,为233.7亿美元,国际市场为69.4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净收入为28.66亿元。

星巴克全球可比店面销售额同比增长8%。其中北美增长12%,国际下降9%,中国市场下降比例最高,达到了22%。利润率也在下降,其2022财年为14.3%,比上一年的 16.8%下降2.5%。

对于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其财报披露:“主要受投资和劳动力增长的推动,包括商店合作伙伴工资的提高、通胀压力以及与中国COVID-19 限制相关的销售去杠杆化。”据其财报,在2022财年,星巴克的店面运营费用均有所上涨,在运营费用占收入的百分比上,北美市场从上一年的48.9%提升到了51.6%,国际则从50%提升到了51.2%。

对星巴克来说,这种成本的上涨,也是为了解决其门店不断加入工会,员工要求福利等问题必要的支出。据外媒报道,在过去一年里,美国至少有240家星巴克门店成立了工会。并且,星巴克在几十个地点被指控非法使用劳工。

虽然星巴克否认有不当行为,但却造成了不小的负面舆论。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星巴克表示将投资数亿美元用于提供员工工资和改善运营。

截至10月底,在提高未加入工会的门店员工薪酬和福利水平的影响下,星巴克门店成立工会的速度正在减缓。据媒体报道,在今年8月、9月,要求加入工会的门店数量分别为8家、12家,已远低于今年3月71家的峰值水平。

而在国际市场,星巴克似乎正在逐渐退出一些关键地区。在今年7月,据英媒报道,由于疫情影响,成本攀升,星巴克公司已经要求其顾问Houlihan Lokey评估对其英国业务的兴趣。

星巴克确认,现阶段在探索出售英国业务的可能性。据其2021年财报,英国是星巴克目前于“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域中最大的市场,在当地拥有约1000家门店(300家自营、700家特许经营),聘有约4000名员工。

这已不是星巴克第一次出售地区业务。在2021年7月,星巴克便宣布将退出其在韩国的合资企业,把其部分股权全数出售给当地合作伙伴易买得(E-Mart)及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GIC)。E-Mart 原持有星巴克50%的股份,后续将以4.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另外17.5%的持股,而GIC则将拥有剩余的32.5%股份。

据公开资料显示,当时韩国是星巴克全球第五大市场。作为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一直是星巴克布局的重点。

截至2022财年报告期末,星巴克在北美的门店数量已达到了15878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星巴克门店疯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咖啡店供应过剩,竞客影响将加剧。在北美市场触及天花板之下,星巴克需要找到另一个潜力巨大且仍有发展空间的市场。

不少观点认为,在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增长潜力将超过北美。在今年4月再次复出的星巴克创始人兼临时CEO舒尔茨,也曾多次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受疫情影响,中国地区的发展并不顺利。

在过去一年中,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达到了6021家,一年之中增长了661家,相当于每天都有2家门店开业。但门店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业绩增长,过去一年星巴克中国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2%。在今年,星巴克也做出了两次重要的人事任免。

在今年9月,星巴克官宣了新CEO——英国家庭用品巨头利洁时前CEO纳拉辛汉。这位新帅将会在明年4月全面接管星巴克,届时,舒尔茨则将继续担任星巴克董事会成员,并长期担任纳拉辛汉的顾问。

在中国地区,今年10月,星巴克中国对外宣布,公司董事长王静瑛将重新担任星巴克中国CEO,这距离王静瑛卸任该职位仅一年时间。

在王静瑛回归的前一个月,星巴克在其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发布了2025年中国战略愿景(下简称:“2025愿景”),其计划未来三年以平均每9小时开一家新门店的速度,在中国增开3000家门店。毋庸置疑的是,王静瑛将主导“2025愿景”。

2、中国区是救命稻草?

过去十年,王静瑛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功臣。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以“第三空间”的概念,将一杯苦涩的咖啡,变成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只是彼时国内本土缺乏咖啡文化,这也使得星巴克的发展在早期并不迅速,十几年的时间中,也只开了400多家店。

转机出现在2011年王静瑛担任星巴克中国总裁,此后十年间,在王静瑛带领下,星巴克中国步入了“快车道”:门店从400家扩张到5200多家,入驻了全国200多个城市,中国成为星巴克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作为星巴克中国大规模扩张的亲历者和领队人,2016年王静瑛升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并在2019年起兼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2021年,其卸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一职。如今再度回归,市场猜想,这或许是因为舒尔茨将要在中国展开新一轮的激进扩张计划。

星巴克过去在中国的成功,不仅是将门店开遍了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也教育了中国的咖啡市场。在2017年之前,中国市场上几乎没有其他的咖啡品牌,一位瑞幸的创始团队成员曾告诉全天候科技:“5年前的国内咖啡市场,规模大、叫得上名的几乎只有星巴克。”

也是在这一年,星巴克在国内站上巅峰——据公开报道,当年星巴克在连锁咖啡店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1%。与此同时,国内的咖啡市场也在快速发展。2011年-2016年,中国咖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3.5%。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2817亿元,消费人次突破3亿,并预计仍将保持27.2%的增长率,到2025年将达万亿规模。一定程度上,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的亮眼成绩,刺激到了国内咖啡文化的生长。

在2016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地一批主打精品、手冲咖啡的小众咖啡馆兴起。而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从它们之中,也逐渐长出了触摸到了连锁门槛的品牌。

如目前一级市场上备受关注的manner、mstand,均创立于这个时期。而真正对星巴克造成冲击的本土品牌,当属瑞幸。

在定位上,瑞幸选择了与星巴克全然不同的市场,贴近写字楼的白领群体,甚至将产品变成了白领一族的日常“口粮”。而其价格更低,且几乎不提供堂食,靠快速的卖量,极高的坪效,支撑起了优质的“单店模型”,并实现了快速开店。

即便发生了财务造假事件,瑞幸也依然在市场上挺立。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瑞幸总门店数达7195家,超过星巴克。在瑞幸快速发展的同时,咖啡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仍在持续。NCBD(餐宝典)数据,2020年,仅仅是上海,咖啡店数量便超过了7000家。

《2020-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是国际咖啡密度最高的城市。仅星巴克门店,就超过了800家。而在其他城市,据企查查数据,深圳、广州、普洱等地,注册的咖啡企业也不在少数。

在过去两年间,无数私募股权基金将目光投向了咖啡市场,Manner、M Stand、Seesaw等成为了资本的宠儿。Manner从一家只有2平米的小店一路扩张到全国,至9月24日,其门店数量约472家。

同样快速扩张的还有M Stand,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已经覆盖全国17座城市,门店数量达到170多家。在它们之外,同样活跃的咖啡品牌还有挪瓦咖啡、Seesaw等诸多玩家。

根据企查查数据,自2019年咖啡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来,三年内行业获得融资近743.32亿元。在2017年至2021年5年之中,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也在快速增长,从2017财年到2022财年,星巴克中国净开直营门店4479,是星巴克在全球所有国家中增速最快的。

但其市场份额却从2017年巅峰时期的51%,一路下滑到2020年的36%。在2022财年,星巴克在中国地区不仅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困境,缺乏创新和口碑下滑也是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创新方面,在过去一年中,星巴克仅推出30余款新品,而瑞幸2021年全年,共推出了113款全新现制饮品。星巴克的新品中,并没有“爆品”,而瑞幸的生椰拿铁、丝绒拿铁,均在消费端获得了不少口碑。

在今年2月,星巴克的悄然涨价又一次引发了舆论风波。对比其他国家,以一杯美式为例,折算下来,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的售价大概在23.6元、15元、15元、23元,而在中国则为30元左右。这种差别之下,星巴克的悄然涨价,难免让消费者敏感。

不同于过去消费者将星巴克当做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在咖啡文化的渗透日益加深,各类品牌新势力崛起的当下,星巴克“光环”已经逐渐褪去。求变,事不宜迟。

3、重构竞争力

到了2022年,星巴克似乎变得激进了。

“2025愿景”便是其中产物,这也是星巴克有史以来,针对北美之外单一区域市场,规模最大的“增长计划”。具体为:星巴克将在未来三年增扩3000家门店,并最终在2025年实现9000家店的目标;星巴克中国员工总数,将从6万余人增扩至9.5万人;星巴克即饮咖啡将渗透进入55万个商超及便利店;星享俱乐部注册会员数相较2022财年增扩一倍,实现1.7亿目标。

不仅如此,中国市场还将承担起更高的赚钱目标:到2025年实现净收入翻倍,营业利润为当前4倍。这些规划之下,也透露出了星巴克中国面对的挑战:需要触达更多的消费者群体,渗透到更多的场景;需要在中国降本增效,优化利润空间;需在新势力的追击下,依然保持中国市场的领先位置。

今年2月发生的涨价风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星巴克想要通过涨价来实现盈利已难行通。除此之外,开店、数字化系统升级、供应链搭建或是其关键“解法”。

但在疫情的不确定、线下物业成本上涨、行业竞争下客流量分流的诸多因素下,其开店计划能否顺利,单店盈利能力能否提升,还是未知数。

而在技术投入方面,曾在2008年左右,星巴克便进行了以技术投入来降本增效的企业变革。主要为:将过去门店使用的半自动咖啡机全部更换为全自动咖啡机,极大地提高了咖啡制作效率,以及对咖啡师的技术依赖,员工只需要简单培训就能够上岗,降低了培训成本。

这次升级的好处在于标准化提高,咖啡品质的稳定性得到保证。但备受争议的是,作为现磨咖啡,星巴克丢掉了手工咖啡的温度。

在行业人士看来,星巴克的咖啡品质、口感只能算是“及格线”。甚至于形容其他品牌咖啡好坏与否,也是以星巴克为计量:比星巴克好喝就是超过及格线,比星巴克难喝就是不及格。不少从业者认为,无论是产品,还是价格,星巴克都已不具备优势。为赶上时代潮流,星巴克还在数字化转型上下了不少功夫。

在线上APP方面,星巴克中国在2018年上线了“专星送”,2019年上线了“啡快”。在今年9月,又再次进行了APP的全面升级,增加了更多关于咖啡文化的板块内容,以求让消费者在线上就能体验到星巴克的咖啡氛围。

据悉,未来三年,星巴克将投资14.6亿创立“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并将新的技术、设备、系统匹配到门店之中,以提高门店的效率。

但线上的布局,又与星巴克过去在中国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有所冲突。在过去十年中,谈及星巴克的核心优势,人们更会提起一个概念——“第三空间”,即一杯咖啡的价格,换取工作、约会、交流的除公司、家庭之外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优势,目前已被逐渐淡化。

另外,在供应链搭建方面,星巴克还计划投资约11亿元建“星巴克咖啡创意园”。这个位于昆山的园区将于2023年夏天投产,不仅有面积约3.3万平方米新的物流中心,还有星巴克美国市场之外最大的咖啡烘焙工厂。

在园区建成之后,会使得星巴克在中国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持续压缩。近年来,星巴克还在探索创投领域,以寻求新的可能性。

在美国,2019年年初,星巴克就创立了 Valor Siren Ventures 投资基金(VSV),投资了不少植基食品公司,涉及植基奶、植基黄油、人造肉等领域。在2020年4月,星巴克便曾推出了“人造肉”午餐菜单和以燕麦奶为基底的饮品。

国内的创投业务上,星巴克则与红杉合作,一同创立了星苒(上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王静瑛卸任CEO的一年中,便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重心转向了该基金。

对于成立该基金的目的,星巴克与红杉双方表示:“在新生代餐饮和零售科技方面进行商业合作,合力加速星巴克中国的数字化创新步伐。”作为一家已经拥有51年历史的老牌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似乎想让自己与前沿的消费内容接轨。

但植物基在“噱头”之后,却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对于星巴克而言,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只是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早已容不下“佛系”、“保守”的玩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