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泽华 青海总站毛保武 刘泽耕)你能想象吗?在冰雪覆盖的青藏高原上,竟然新发现了热带、亚热带的“痕迹”,为青藏高原抬升再添力证。近日,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团队在青海江源区实地踏勘时,首次发现长江、澜沧江源区分布着典型的古岩溶地貌。它们就像“时空胶囊”一般,让发育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貌展现在“世界屋脊”。


(资料图片)

唐蕃古道,是文成公主远嫁进藏之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据介绍,这次踏勘队就是在唐蕃古道现场调查时,意外发现了这些地下暗河、漏斗湖等“一路爬升”到海拔四千多米的古岩溶地貌。它们究竟诉说着青藏高原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来自牧羊人的“意外之喜”

说起最近在青藏高原江河源起处的新发现,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依然心潮澎湃,他说,“我们非常高兴,通过唐蕃古道的踏勘,发现了很多古地貌”。此次发现的一系列古岩溶地貌位于北纬33度30分的长江、澜沧江源区,包括巴塘热水沟地下暗河、聂恰曲哈希穿洞、唐蕃古驿泉华堆积崖、澜沧江源溶蚀洼地漏斗湖等。它们形态多样,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异现象。关键的是,这些发现,实属“意外之喜”。

张永说:“我们这次唐蕃古道的踏勘,6月10日开始,24日结束,为期半个月,做丝绸之路、南亚走廊、唐蕃古道入藏大道,跟边疆、藏地和中原之间的一些关系往来的研究。我们走到唐蕃古道的一些节点踏勘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地貌,和古驿站、古线路是重合的。我们在聂恰曲一个生态牧场做调研的时候,据牧羊人说,在山上有一个像西藏‘圣象天门’的石洞。我们走进去发现它不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它是古岩溶地貌,我们就非常兴奋。”

聂恰曲哈希穿洞(央广网发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供图)

青藏高原,曾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为什么在青藏高原发现古岩溶地貌会让科研团队如此兴奋?张永介绍,因为这些地貌只可能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质年代开始发育,从而证明它们形成于新第三纪,属热带-亚热带环境中,而这又与地质学当中的板块抬升理论及形成年代非常一致,进而从古岩溶地貌的角度,为青藏高原抬升再添力证。

张永说:“在第三纪的时候,这里是非常温暖的,就像现在的热带一样。这种喀斯特地形,就是在热带区域的条件下,在裸露的岩石地层下发育成的。后来经过长期的高原抬升、剥蚀,再加上冰川的冻融,保留了当时第三纪的样子。在其他地方由于不出自高原面、河流侵蚀得就非常快,所以很多喀斯特地形不容易被保留下来。从第三纪开始,炎热与寒冷的环境交替,岩溶地貌形成以后突然间变寒变冷了,就把第三纪原始的地貌,像‘关在一个冰箱里’存储起来了。原来只有1000米高,后来就像‘坐电梯’一样,升到今天这个位置。”

巴塘热水沟地下暗河(央广网发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供图)

古岩溶地貌,成了高原生物的家园

张永说,按此推算,自上新世以来,江源区已抬升了约3000至3200米。古岩溶地貌的发现让团队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就像从桂林运来的盆景,被“封印”在长江、澜沧江源头山岭上的“时空胶囊”,从而保留下第三纪时最原始的样子。而这些地貌,也为当下的高原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空间。

张永进一步介绍:“我们重建了青藏高原的古地理、古环境气候。当时就是恐龙时代,恐龙在这些石灰岩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底下是蕨类植物,亚热带、热带的植物在这里生长,跟现在桂林一样的环境景象。第三纪的地貌为我们现在的动植物提供了非常好的家园,我们在这里发现了5种绿绒蒿,在高原上开得非常艳丽;在这里大果圆柏已经长到最北最高界了;雪豹穿梭在岩溶洞里边,岩羊给雪豹提供食物;高原特有的裸鲤、裸裂尻等鱼类在这里休养生息。这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富集地区,也为一江春水向南流、向东流提供了保障。”

唐蕃古驿泉华堆积崖(央广网发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供图)

原来,古籍中早有记载

不仅如此,这次新发现的形状好似一个正圆的澜沧江源溶蚀洼地漏斗湖,不仅是高原独特冻土层形成的“大自然的杰作”,还印证了古籍中关于潭池的记载。张永说,这个发现让千年前往来客商云集于此的景象呼之欲出。

张永表示:“在贵州虽然水多,但都变成了地下暗河。但在高原尤其4000米以上会形成冻土,把喀斯特漏斗坑给堵上了,形成了喀斯特岩溶漏斗湖,它正好跟《新唐书·地理志》讲的潭池相吻合,潭池很圆,跟月亮一样,再加上水又比较深,达到五六米,旁边的河叫大月河。现在我们把澜沧江的源头叫扎曲,扎曲还有一个名字叫达曲,就是月亮河的意思,正好把《新唐书》中讲的大月河解释了出来,因为1000多年前整个源区的地貌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新唐书·地理志》提到的婆驿处在一个断裂带上,它有泉华,就是有温泉,是进藏出藏往来官员、客商打尖的场所。久而久之,这些泉华台地貌平面上形成了一个集市,文献对集市已经记载了1350多年了,过去的古遗迹正好发育在岩溶地貌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澜沧江源溶蚀洼地漏斗湖(央广网发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供图)

古岩溶地质公园,你想去吗?

张永介绍,这次踏勘队利用卫星遥感与实地踏勘的方法,对江源区古岩溶地貌进行调查和勘查,从而恢复源区地质地貌和古环境,为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调查数据,为打造青藏高原上的古岩溶地质公园增添底气。

聂恰曲哈希穿洞(央广网发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供图)

张永说:“原来北京大学的崔之久老师在这个地方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没有发现地下暗河和漏斗湖,这是首次发现的。我们在很小的一个区域里,大概也就是2万平方公里,兼顾了11种古岩溶地貌地形特点,它就是我们青藏高原一个古岩溶地质公园。过去由于交通、气候的影响,到达这个地方非常难。随着现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给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深。当地向导说,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溶洞,给青藏高原古岩溶地貌又增添了浓妆重抹的一笔,下次我们还要把溶洞看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