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天涯区黑土村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正在用传统方法制陶。 记者 李学仕 摄


【资料图】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日起,本报推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三亚生活新图景”系列报道,记录三亚惠民生、暖民心的有力举措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故事。

“在这里制作黎陶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有订单也可增加收入……”初冬时节,走进位于天涯区黑土村的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迎面看到的是具有黎族特色的房屋,各式各样的黎陶正在“沐浴”阳光。一旁,黑土村委会布带小组村民符菊通与姐妹们正在制作新的黎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以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农民合作社“样板社”为抓手,鼓励农民合作社参与带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重点发展的五个农民合作社样板社之一。

“从小就看到奶奶、母亲用制作的黎陶和人家换粮食,这样的手艺也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手捧着刚做好的黎陶,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福生眼中饱含深情。

2014年,董福生在村里成立了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动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经过近8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正式社员30名,学员近百名,提供50名村民就业机会,主要靠培训、卖陶器、旅游等方式创收。

“现在越来越多人组团来合作社传承基地学习调研,有时候一下来两辆大巴车。”董福生说,目前来自酒店、景区的订单越来越多,培训班也开了一期又一期。尽管目前合作社的发展渐渐走上了正轨,但制陶设备滞后、黎陶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合作社发展。要让合作社迸发出新的活力,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还需要往前“迈大步”。

基于此,今年市农业农村局以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农民合作社“样板社”为抓手,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完善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通过强化指导监督,创新服务方式,以优示范,由点到面,探索整市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的路径方法,树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针对该合作社发展实际与需求,市农业农村局按照“一社一策”方案给予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经济效益上,通过支持其购买高铝球磨机、真空练泥机、电动泥条机、双轴泥板机、拉坯机等50余件制陶设备设施,在保持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手工技艺的人文情怀及历史印记基础上,更新制陶设备以实现黎陶产品批量化生产,为社员和村民拓展就业机会和平台,从而实现传承黎族制陶技艺与利用现代化制陶设备融合发展,同时为常态化学习与交流的产学研活动提供了必要设备支撑。

在社会效益上,通过聘请专家团队对该合作社开展黎族制陶技艺及素质提升培训,共分为三个阶段,用时115个学时,培训75人次,制作黎陶作品近200个,实现了黎陶制作技艺群众化与专业化共同发展,着眼于非遗技艺发展的受众性与传承性两个方面,初步改变了合作社成员们过去只会做陶罐、陶锅的面貌,制作出更加精巧的室内陶和精美摆件作品,在集审美性、欣赏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培训过程中,传承非遗文化,助力黎陶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技艺上做得更精,乡村振兴事业走得更宽广。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前景好、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样板社,通过加大对样板社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科负责人说,通过支持该合作社更新制陶设备设施、进行制陶土质检验、加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打造农民合作社样板社联创发展机制,促进该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合作社质量,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增添了新动能。

(记者张慧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