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八月,立秋已过,三伏天结束,再过一段时间,全国秋粮将陆续进入收获期。

秋粮丰,天下安。秋粮生产占据我国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对国家和人民意义重大。但今年以来,我国许多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极端天气,如北方入夏后多地出现高温现象、台风“杜苏芮”带来狂风洪涝等灾害,这些“天灾”对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对于不少地区仍旧以“靠天吃饭”的秋粮生产影响不可谓不大。

主动作为,做好抗旱防涝、防灾救灾稳产,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任务艰巨、关系深远。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地方财政部门保障保费补贴足额到位,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损和灾后风险补偿作用。农业农村部启动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奋战100天夺秋粮丰收行动,派出100多名干部和354名专家分赴27个秋粮生产省份,深入一线精准指导防灾减灾、单产提升、秋粮田管等重点任务落实。

全国各地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应对极端天气、产量提升等方面,积极主动打好秋粮生产“天灾”战,多措并举保障秋粮生产。在河北武邑县,当地调动了十几台挖掘机,加快修复5万多亩被洪水冲毁的高标准农田的部分道路和农业设施;在甘肃金昌,当地启动干旱防御四级响应,全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缓解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吉林榆树,当地农技人员深入洪涝灾害一线,引导农户对遭到损毁和内涝的水稻田积极开展自救。

秋粮丰收还要经过秋旱、秋涝、霜冻、病虫害等多个关口,面对“多点散发、多灾并发”的农业气象灾害,我们要坚定信念、汲取经验,积极做好当下的一切应对工作。但同时,更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对自然灾害适应性更强农作物的研发和培育,健全完善农业水利设施,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不断减小“天灾”对于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将秋粮生产的主动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夏耘秋收,季季压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搞好粮食生产,守护粮食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采用更加完备的气象灾害预警和救助机制,用扎实有力的举措,万众一心的努力做好秋粮生产工作,保秋收,促民丰。 (李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