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选址中国给这个机会跟大家来分享,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产业动能升级和产业空间更新的协同战略思考。刚才陈老师对于大的宏观环境做了一个分享,我从上海来的,到北京谈政策、宏观的东西肯定是不擅长的,我从地方发展的视角来谈一谈对城市产业动能升级的一些思考。

在讲之前,我先对我这个视角做一个解读,我是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所以我研究的都是城市,在我们专业有两个区域,一个是上海的徐汇滨江,还有深圳的后海,这两个区域是我们规划理念落地想象中比较向往的一个方向,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能够提供高端的产业,第二是要提供品质生活,这是城市的意义所在。这种美好的品质意味着城市要投入大量免费的公共产品,这个时候是能不能提供优质产品的可持续能力是很重要的关键点。尤其在当下土地财政困局的情况下,产业动能升级这个事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资料图)

我这里引用一个学者的观点,厦门大学的赵英菁老师,他把城市化分成两个阶段,城市化初期大量搞城市建设,要建片区开发、基础设施,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我们过去是怎么解决的呢?利用土地财政来解决前期大量的投入问题。但是到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候城市的运营支出就需要大量的投入,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无论是教育、医疗、公园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其实都是有政府在大量兜底的,但是政府在投入这个的时候,之前就是靠出让土地把债务给填了,但是到现在来看基本上各地城投平台债务是非常大的,未来城市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城市能够从过去的融资平台变成城市资源综合运营的平台。未来培育更多的税源产品和空间产品,这样才能支撑城市更好的公共服务,所以我这个视角城市可持续运营能力不仅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更是很多地市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县级和市级空间产品,城市可能面临扩展。

我分享三部分,一是产业动能升级,二是城市空间,三是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首先讲城市功能的升级,我对城市动能升级的定义其实是城市获得持续运营能力的一个关键路径,这里我找两个城市做对比,一个是苏州,还有一个是郑州,2021年的情况他们两个的人口基本上接近,一个是1284万人,一个是1274万人,人口差不多,GDP明显是苏州比它更多一点,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是两个指标,一个是财政收入,还有一个是个税,财政收入其实地方的城市运营,财政收入越高,说明为城市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第二就是个税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个税基本上是郑州的8倍,这个指标就意味着苏州的高薪就业岗位远远超过郑州的。高薪就业岗位意味着什么,就是它的城市产业的能级肯定是比郑州要高出很多的,在当下这个阶段,传统的城市发展动能,尤其是房地产这块,我们到城市化的2.0阶段,房地产开发的收益肯定会急剧下降。而且当下的这种低收益的隐债型的融资也是受限的。同时目前的产业动能各地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健康城市的运营本质是什么?它获得的税收收益能够覆盖公共服务的投入。所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培育更多的税源空间产品和现金流空间产品是关键路径,也是各地主要的诉求。

我们城市动能的升级,它其实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必经之路,整个国家是如此,城市更是如此。对于地方的发展动能到底水平怎么样,其实有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一流企业,一个是一流人才,所以一流企业和一流人才集中水平反映了这个城市动能的升级问题。未来城市动能升级有两条线,第一条是我们产业本身的升级需求,包括新制造、新格局。另外是这些一流人才集聚了很多高薪就业岗位优质的人才,他的消费能力,消费升级的需求,这也是整个产业动能升级的另外一条主线,不单单是第一个。

第二是我们对当下大的产业升级的趋势,首先有三个大的图景。第一是整个世界是进入新技术周期,这种持续迭代的新技术浪潮,引领了全球的产业竞争。所以有三张图,第一张图是不同1阶段有不同的新技术来引领这个产业在发展,第二是我们不断新技术出来,包括人工智能这一系列新技术出来之后,从理论提出来到研发,到最后变成产业,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其实真正能够转化成产业的能力还是比较偏少的。第三个图就是我们整个未来有不同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背后是不是意味着大体量、超大体量的产业,都是打问号的。当前从这张图来说,大家可以预期已经显现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这个大的产业体量,这是从整个全球大的图景来看。

第二个大图景,从上世纪开始的,整个全球创新地理的大崛起,以硅谷为代表的,包括现在从硅谷到硅山、硅原、硅箱到硅滩、硅丘,中关村科技园到一系列科学城也在反映这个情况,使得很多产业赢得新兴区域和大产业的红利。

第三个大图景,高端产业的竞争,我们国家在全国布局了一系列的战略理想,包括综合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实验区一系列的载体,这三个图景描绘了产业竞争,产业动能升级大的格局。

同时还有三个小的图景,地方产业的图景,地方产业图景有三个类,第一个类别以县域经济为特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开始崛起,这种产业基本上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产业升级,建立归母优势,还有一类是以电子商务驱动的,尤其是以快消品居多的情况,所以在很多江浙沿海地区出现了很多淘宝村、淘宝镇一系列电子商务驱动型的,这对于很多县一级是比较明显的,建立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第二是先进制造业,工信部发布了45个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江苏有10个,江苏跟广东先进制造业是很强的,这个图景是越来越多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抢占区域战略重构的现机,双循环战略。以前基本上都是跨国公司在主导,在全球布局。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体现新一轮国家价值点也好,或者区域价值点也好,地方政府越来越扮演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集群优势,政府的主导作为就很关键了,尤其是江苏的园区经济,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第三个地方产业的图景,从北京2011年提出建科学城以来,到近两年,大家可以看到,尤其是在左下角这张图里,各个省会城市跟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在全面布局科学城的建设,第三个特点趋势是各地都在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优势,来抢占战略新兴高地。这三个趋势,规模优势、集群优势、创新优势,通过这三个优势,有县城的,有地级市,还有都市圈,通过三个优势提升优势吸引一流产业,提升这个地市产业竞争力,同时也扩大了这个地市的税源基础,实现这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产业动能升级的时候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提升了地方的就业优势,尤其是很多龙头企业,还有科技型的企业,它对于整个一流人才吸引力是很强的。这些优质的人才提升了这个城市的吸引力,使得它能够扩大我们人才红利的优势。这形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跟社会发展这两个组合起来,才构成了我们产业动能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图谱。

这里我具体解析一个案例来解释我刚才讲的,一个是产业部分,另外一个是产权融合的部分。在苏州是所有地级市里面经济最能打的,经济最强的,在它的布局里面,在东面深颜色都叫工业用地,也就是在过去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招引的这些企业,有可能有一些企业已经衰落,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业为基础,这是一般的发展区位,主要是规模。第二就是在三个圈的位置,以前也是工业用地,但是它通过产业更新把这几个区域往集权化方面去培育了,尤其是苏州的纳米园区,沿东环快速路,还有中心大道纳米产业化的基地。它在以前制造业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一些重要的发展位置,通过城市更新、产业空间的更新来培育它的产业集群。第三是在导入很多科研院所,中科院纳米所和其他高校研究院,包括利物浦大学联合办学的形式,这个区域做的是整个创新动能的布局。对于整个苏州来说,并不是说在升级的过程中就把老的去掉了,而是说它的发展位,一般发展位、中发展位、高发展位,这三个发展位是相互联动的,是滚动、持续更新的。这三个区域三位一体来驱动整个产业升级。整个产业更新基本上因为整个城市动能要升级了,带动了城市产业空间的更新。

具体可以从苏州工业园的指标来看,苏州工业园它不仅仅是工业园,是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杆。工业总产值比较高,生物医药、纳米当其他地市在研究,规模效益已经出来了,这三个加起来是3000多亿,第三个点可以看到,科技创新高校科研院所,这几个指标整个未来地方政府要发展,一定是既包括产业,还包括城市,这个城市要获得持续的运营,依赖于城市发展。

第二块是产业空间更新。刚才也讲到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的时候,仅仅是围绕这三个优势,第一个是基础的规模优势,第二个是慢慢的培育我们的集群优势,第三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不同阶段产业培育的优势是不一样的。首先产业升级我们基本上有大的特点,第一个产业升级还是要拥抱现在的新周期,需要培育很多科技型的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是微笑曲线两端去发展,区域协同整体构建区域的战略,这是未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三个方面。这里有一个案例,比如像上海的漕河泾片区,2014年可以看到,基本上没有空间了,但是到2017年的时候,通过产业更新拓展很多空间。这个时候其实更新是依赖于产业升级的,在这个阶段漕河泾集聚了很多高价值区段的科技型企业,使得这个地方亩均的税收不断提升了。从1984年到现在来看,经历过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同步对应的是产业动能的升级,但是在统一动能升级的时候,不断植入了新的动能,包括研发的功能,包括总部的功能,所以产业的功能是决定了产业空间的形态跟尺度的。

刚才说的是产业动能对于我们产业空间更新的一个关系。第二个是刚才讲到了,产城融合,产城融合也是我们产业更新的一个核心动力,产城融合是园区往高阶进化的必经之路。这里我们数据是2020年的,我们把国家经开区的数据主营业务收入跟我们的空间上的用地做了一个比较,我们初步有一个判断,将这个开发区、工业园区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的时候,它的城市配套的功能就开始提升了,生活空间、研发空间占比提升了,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要开启整个城市围绕生活配套的城市资源的综合运营,到3000亿规模左右,产业集群就开始优势显现了。到3000亿阶段的时候会体现一个很大的特征,是M是工业用地,W就是仓储用地,M+W跟R是住宅用地,还有其他的商业用地,也就是说我的工业用地、工业物流用地跟生活用地基本上是1:1,这是空间上的特点。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城市不仅仅是有基于产业的税源,还有围绕整个城市配套经营现金流空间,所以这时候超过3000亿,税源空间和现金流空间同时加持。

这个产业动能的点,我们在空间上有三个策略,第一个很简单的,大家做工业园区的工业上楼、立体开发,这是从扩容增效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可以上楼的,也有具体门类的。

第二是开始园区,尤其是围绕某一个产业链的专业化运营,这个比较突出的就是苏州的生物医药的BIOBAY,基本形成了“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的科创路径。具有产业生态的社区营造是我们产业空间的第二个很重要的点。

第三个阶段就是更高能级的阶段,启动了产城融合,产城融合开启城市资源的综合运营,既要服务于一流的企业,又要服务于一流的人才,这里找比较经典的案例,我们深圳的高新区背面板块的更新,从左边这张图来看基本上是高容积率的,意味着是高成本,所以按原有的土地财政的路是完全走不通的,必须要通过城市的综合运营撬动周边大量的高薪企业和高薪群体他们的诉求,通过全价值链的开发、建设、运营,使得产业更新能够推动,这个也是整个产业更新的一个3.0版本,更高能级的版本。同时落到我们对于产业更新的时候,我们在空间上有两个通用的模式,第一个模式是现在趋势比较明显的,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是说所有企业来了,或者税收达到一定水准就收你,还是不一样的,更多是关注高价值区段,科研到制造中间高价值区段的企业,尤其很多链主企业,对于链主企业很多城市为它专门供地,但是对于一般型税收比较高的,成长型的企业就开始定向供楼,代建好这个楼给他,第三是一般型的税收企业,基本上政府的平台公司来把这个园区操盘好了,拎包入住,是租赁性的,这是整个产业空间更新的趋势,往精准化供给这个方向。

第二是产业空间更新是弹性供给,比如说企业不同的产业空间需求有的企业十年,有的企业十五年,有的企业三十年,不同的生命周期对应的是弹性出让。有大中小不同的企业规模,我们可以采用分割出让,还有一种我企业的总部有一个需求,一个企业给一块不行,几个企业,几个总部型,由国企总体代建,每个人属于产业空间的直供。这一类是针对于亩均税收,降低企业的门槛。还有一些企业配套的需求,比如一般生活性的配套,服务需求,比如像工业坊的模式,还有一种既有生活,又有研发,这种复合型需求,我们就有多用途的街坊供给。还有围绕某一个产业链服务配套需求,所以有这种联合产业园。

总的来说,针对于不同企业的产业升级的需求,我们的空间也是有不同的模式的。

以上是大概介绍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的产业动能升级就紧紧抓着规模优势、集群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三个点来谋划产业动能升级。空间既包括对产业空间的亩均税收、税源税收的培育,还包括城市空间,现金流空间的一个培育。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落到空间上怎么来去协同,这个协同战略既要统筹产业动能的升级需求,同时又要统筹我们产业更新的需求,也就是说产业更新的需求要跟我们产业动能升级相匹配,我们提出里面最核心的一个逻辑的关键词就是运营逻辑,这里有三个点,首先第一个是税源空间的培育,这块是一般的产业园区的做法,给企业不同园区产业办公楼的需求。

第二块是区域产链需求,极具创新优势,培育创新生态,打造生物医药园区的运营。

第三个是城市综合的运营。除了服务产业之外,还有服务企业的,这三位一体是作为我们整个产业动能升级和产业空间协同的核心逻辑。刚才也讲到了,其实产业动能升级和产业空间更新最核心、最高能级的就是我们创新生态的培育,创新生态的培育落到空间上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讲到地方政府是通过校地合作,把一些国家实验室、重大的研究平台,还有科研院所,把这些创新资源导到这些地市去。还有一类政府通过跟龙头企业谈判,通过我给它提供一些服务订单,通过服务订单来换龙头企业到这里落地。地方政府一定主动作为,来导入这些五类创新资源。围绕五类创新资源,对应不同的产业,对应不同的企业,所以我们也是有五类的模式来引导产业链集聚发展,围绕创新源培育也

第四是授粉,创新资源、创新企业过来了,如何让研发机构跟我们的企业能够形成协同,在这个区域有持续的研发活动。这块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入专业运营商,在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比如说专门围绕着纳米技术的,专门围绕生物医药技术的,基本上会形成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还有中试基地这种复合的产业生态,通过专业运营商。这个区域作为整个地市核心的引擎,它可能要跟周边的地市产业,尤其是一般的制造业形成联动的关系,联动关系不是简单从苏州转移出去了,而是之间有一个关联,它的关联就是产业投资,或者是生产订单,通过这两条路径跟周边形成产业的联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应该怎么去引导呢?政府就要引导去搭建平台,构建产业双向飞地,比如有核心创新优势的,这个区域就打造科创飞地,我的生产制造基地有可能就在周边地市,这样的话使得这些优势城市研发功能跟研发能量是进一步去集聚。

以上我基本上行业不一样,我大概把产业动能升级,从地方政府视角关注的角度,产业动能升级是未来要获得持续的税源收益跟现金流收益,这个持续的税源收益跟现金流收益又是保障我城市未来正常运营,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整个产业动能升级是要保证整个城市健康的运营,健康运营落到空间上,匹配不同的路径,在我们产业主导发展时期,都是工业地产,在产城融合时期,除了工业地产,有可能我会还培育一些现金流的空间,比如说邻里中心,邻里中心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到创新发展阶段,使得我通过这种研发订单、生产订单跟周边飞地的形式,我自己这个区域是这种高价值的企业,我同时通过这种产业投资跟订单,使得我周边的这个地区跟我配套,同时也能在周边地区获益。这个脉络基本上就是三位一体的运营逻辑,还有播种、育苗、授粉、分享,整个创新生态培育路径,使得这个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能够落地,这也是使得城市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