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端商业项目标杆中,北京SKP必定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成功也让北京华联集团奠定了在高端百货上的优势。
目前北京华联旗下在运营项目包括北京SKP 、西安SKP及成都SKP。虽然有北京SKP的成功在前,但近来开业的成都SKP却出现口碑两极分化的现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观点认为,背后折射出高端商业在扩张中的问题,如何推动项目本土化,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将是项目运营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观点指数将从项目选址、消费客群、定位特点、动线、品牌吸引力等角度,分析成都SKP这一高端百货商业样本在成都的表现与发展。
新兴商圈选址逻辑
资料显示,成都SKP项目由北京华联集团和成都交投集团合作出资打造,北京华联作为运营方进行后续的运营。整体而言,成都SKP在延续北京SKP的商业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创新,但想在成都商业市场突围还是有不小的难度。
首先是位置,成都SKP和北京SKP的选址逻辑有所区别。后者所处的北京国贸CBD商圈是北京的核心商圈,而成都SKP选址在成都交子公园商圈,是由产业发展兴起的新兴商圈。
观点认为,选址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在核心一二线商业城市,获取核心商圈土地用于发展大规模项目的难度较高,二是新兴商圈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和投资,提前进行相关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交子公园商圈所在区域属于成都城区南部,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辐射高新区与锦江区,其中大部分面积位于高新片区。在成都整体规划中,其属于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交接区域,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
从与商业密切相关的消费和人口数据来看,该区域的消费和人口近年来明显增长。成都商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交子公园商圈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亿元,同比增长6.8%左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项目所在的高新区近年来也成为置业热门地,最新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显示,高新区增量跻身前三,增加超70万人,约为125.75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比例为6.01%,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2022年成都新增商业项目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商业企业对于高新区这类潜力发展区域的偏好。据观点指数统计,去年成都开业15个项目,其中超40%分布在高新区,呈现出明显的南向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观点指数认为政策支持、区域相对有较大发展潜力、商业吸引力较强等,或是成都SKP选址交子公园商圈的重要原因。此外,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位于市中心繁华商圈的成都IFS和成都远洋太古里的直面竞争,满足城南区域高端消费客群的需求,或许也是考量的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成都SKP所在的交子公园商圈目前商业影响力远不及春熙路商圈,尚未形成高端商业消费氛围,开拓市场的难度不小。
从消费客群角度来看,高端商业最核心的客户是高净值人群,即指资产净值600万及以上的人群。而交子公园商圈的消费客群以周边白领为主,虽然具备一定的消费基础,但想要消化成都SKP庞大的商业体量仍不现实,更多消费客群还是需要仰仗成都其他地区、乃至其他西南城市。
因此,未来如何吸引更多高净值消费客群将更为关键。
下沉式创新的难题
项目结构上,成都SKP主要由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及地面公园组成,项目总体量37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15.1万平方米。
可以发现,除了商业面积之外,该项目较多的空间利用是在于公共空间。其中,打造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全国首个下沉式高端时尚百货是其突出的宣传点,但从市场特别是消费者反馈来看,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
据了解,成都SKP的下沉建筑共5层,分别为-3至2层,地面公园通过阶梯往下的楼层为2层,再往下是1层,即全部的商业空间都在地下,其中1-2层为集中商业,约16.2万平方米(含其他非商业面积)。
这与此前以传统商业形态运作的高端百货对比,无疑存在一定差异性,与市面上的高端商业项目也有区别。据观点指数了解,目前运营较为成功的高端商业项目如上海恒隆广场、成都IFS、成都远洋太古里等,采取集中式MALL、街区等商业形式,且都属于地上商业。
观点认为,成都SKP采取下沉式建筑形态打造商业项目有优缺点。一方面,大型地下商业体目前在市场上较为稀缺,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一定的新奇体验,能较大程度吸引客流。
另一方面运作难度也不小,如怎样结合多种交通方式,让客流从各个方向引入商场,楼梯、坡道等如何最优化,此外高昂的造价、排水设计等难点也同样存在。
客流动线上,成都SKP商业体量较大,划分了不同区域的室内商场和户外街区,从地面沿楼梯而下,就是商场的中心区域,LV、GUCCI、DIOR、HERM?S 、PRADA、THOM BROWNE、BURBERRY等均集中于此,围绕中心区域,项目分为四大板块,其中K大道户外街区有上下两层,连通SKP和SKP-S。
但因为面积较大,消费者想要找到目标店铺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地图和导览。此外商场南北相距较远也给步行购物带来不便,目前通过摆渡车方式缓解。
此外,作为重要户外活动场所的地面公园尚未开放,消费者能够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有限,体验感会打折扣。
交通通达度上,据观点指数了解,消费者前往成都SKP可选择地铁、公交和汽车三种交通方式。作为地铁站相连的TOD商业体,地下交通较为便利,可乘坐地铁18号线到锦城广场东,B出口就是SKP的公园,公交则到达天府大道北段的地铁锦城广场东站,交通便捷。
自驾或打车前往可直接进入停车场,停车场共有三个入口,但彼此不互通,且之间有一定距离,对于自驾购物的消费者而言不够便利。
观点认为,未来成都SKP还需要通过优化消费之外的体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才能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百货模式下的品牌竞争力
项目区域划分上,成都SKP由北向南依次为北区SKP、中间的K大道和G大道,南区SKP-S。北区SKP为双层结构,代表最具高端和目的消费属性, K大道为国际奢侈精品和运动潮流等品牌,G大道聚集美食餐饮,南区SKP-S则主打年轻潮流品质。
SKP系列项目最为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买手制,这点在成都SKP上也得到了延续。除独立门店外,SKP还有自营潮流买手空间SKP Select,位于成都SKP 1F。
作为百货式高端商业,SKP提供空间予品牌方销售,品牌方对店面空间进行有限改造,遵循SKP的整体规范。总体上,SKP对商品选择有较高话语权,和品牌方捆绑紧密,以销售业绩为最终目的,因此对于业态品牌组合有很高要求。
从成都三大高端商业项目目前已开业店铺来看,均以零售和餐饮类为主,其中零售类业态占比通常在6成以上。作为百货式商业的成都SKP,则主攻零售业态,以卖货为主要目的。
细分引入的店铺类型,成都SKP在首店上也以零售类为主。官方披露数据显示,该项目开业时已引入95家首店,其中零售占比79%,包括全球一线高端奢侈品品牌、设计师品牌,小众的潮流品牌等。
从此前计划的招商品牌上看,成都SKP也是明显的高零售、低餐饮业态配比,其中后者占比相较成都其他两个高端项目更低,从侧面说明了对零售业态品牌的信心。
据观点指数观察,成都SKP零售业态中最为突出的是高化品牌,有超60家,是SKP目前所有门店中面积最大的化妆品区,包括20个全国或者西南地区首店品牌,及多个西南百货首店。
但需要注意到,面对成都SKP的加入,竞争对手成都IFS和成都远洋太古里也有相关举措,如加大首店引入力度,增强现有品牌矩阵竞争力等。
据统计,成都IFS 在2022年引入了45家首店,大部分为零售业态店铺;而成都远洋太古里2022年也引入34家首店,其中零售占比超7成。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成都SKP在成都乃至西南仍将面临较强的市场竞争。
这对于成都SKP未来的销售业绩来说无疑是不小的考验,据观点指数了解,北京华联在获取土地时的出让条款要求较高,包括项目建成运营后6年内销售收入累计不低于300亿元。
从成都近三年商业项目销售额情况来看,成都SKP需要做到成都销售前三的水平,背后还是要更多依靠奢侈品销售。
销售方面,据成都本地媒体报道,成都SKP在今年一月总销售约5亿元,未来更多品牌开业后,预计业绩有望迎来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短期内与成都IFS和成都远洋太古里还有较大差距,未来需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提升项目的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