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呀,真漂亮!”

“这里面有多少种珊瑚?”


(资料图片)

3月28日

“风从海上来”三亚创新发展主题展

(下文简称主题展)

在博鳌东屿岛文化公园拉开序幕,

迎来四方来宾。

↓↓↓

步入科技创新展区深海产业馆,走近珊瑚礁型海洋牧场,“液态星空”般的水面下,色彩鲜艳的“海苹果”安静地趴在生态缸玻璃面上、瑰丽的珊瑚礁上五彩柔软的珊瑚、各色海藻随着水流的波动而摇摆……让人感到愉悦而治愈。不时有参观者走进去拍照、提问,在这座梦幻的珊瑚“花园”前久久驻足。

这座“缩小版”活珊瑚礁型海洋牧场的建造者、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介绍,珊瑚礁型海洋牧场是国家推出的一种新型海洋牧场,具有全球创新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混凝土礁型的海洋牧场,而是以自然人工投放及培育的珊瑚礁礁体为基础,通过培育大量的造礁珊瑚和珊瑚礁鱼类、海参、海胆、鲍鱼、海草、校枝壳藻、琼枝、海葡萄等伴生物种,使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仅比自然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资源也更加丰盛,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更高。“很多鱼类依赖着珊瑚礁生活,用它来躲避台风、寻找食物、繁衍后代等。”陈宏告诉记者。

1965年出生的陈宏老家在浙江温州,1987年10月来到海南后,专注于培育珊瑚、修复生态等专业工作。2003年,陈宏成立了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开始了珊瑚培育种植研究。这是一所非营利性的省级科学研究机构。为了保护海底的五彩斑斓,他三十余年如一日研究珊瑚繁育,在海底“造林”。近年来,陈宏带领的团队在三亚、陵水、儋州等地周边海域培育了超过230万株珊瑚,创造了国内繁殖且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移植纪录。

这次为了在主题展上“种珊瑚”,陈宏下足了功夫。“将这些活体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从三亚运过来是非常不容易,首先我们要在生态缸里建立一个良好的微生态系统,将水的盐度控制在35%、温度控制在24℃-26℃,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蛋白分离、紫外消菌、生物滤膜过滤等高科技赋能,让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直到鱼在缸内的排泄物能在缸内的维生系统中自我消化。期间我们还需要不断监测水质的变化,等到状态稳定,我们才能把鱼类、藻类放进去,使该人工小水体能养大量的鱼。目前这里面有鱼类20余种、其他生物30余种。”陈宏介绍。这是个技术活,从鱼类的数量到海藻摆放的位置,陈宏都亲力亲为。“因为我来得比较早,就自己多干一点,这里的志愿者、展馆搭建方等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包括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的技工,共投入人力近20名。在大家的努力下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了。”

深海文化馆内,从概念模型到已经投入使用的高科技产品,从深海到深空,从入园企业到科研机构,这里展出了二十余种相关科技模型,以便来宾进一步了解中国南海版图。通过声光电设备展现了深海秘境,通过投影展示能够看到来自万米海底的景色,听到海底万米的声音。精致的海底花园里也展示了部分特色珊瑚,由南海珊瑚礁的典型物种鹿角珊瑚、及珍稀的圆冠珊瑚等组成的珊瑚群,它们是崖州湾科技城内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珊瑚种质库收藏的典型物种。

谈及在博鳌种三亚的珊瑚、建起活珊瑚礁型海洋牧场的决定,陈宏说:“这次主题展体现了三亚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三亚不仅代表自己,它还是中国、海南的三亚。我们希望通过三亚的这一小窗口,给国内外来宾展现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的进步,为世界展现一个全新的三亚。”(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