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7月28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福建省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对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说“不”将实现有法可依。


(资料图片)

这是地方“小切口”立法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规定》的出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于保护学生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新闻有观点》对话相关人员,聊聊校园内外的手机管理与引导。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三处处长贺晟:《规定》吸收多方意见,切实考虑可实践性

为何要禁止手机进课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三处处长贺晟告诉《新闻有观点》,中小学、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控能力弱,在校使用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导致了消费攀比、游戏沉迷的情况。这一现象不仅让学校和家长产生焦虑,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贺晟介绍,在制定《规定》时,福建省参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部相关文件,倾听了地市的人大常委会、教育系统的省人大代表和立法咨询专家的相关想法,并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可谓进行了充分考量。

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规定》非常注重两方面,一是做好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衔接,二是充分考虑教育系统的具体实践,确保法规出台后能“立得住、真管用”。贺晟举了两个例子,《规定》没有将平板电脑等一些教学需要的智能终端纳入禁止的范围,兼顾了学校关于手机管控和数字教学两方面的需求;《规定》只提到禁止手机进入课堂,至于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规定》则给予了学校自主管理权。

贺晟表示,《规定》的出台对于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供了立法方面的依据。一些校长表示,有了立法以后,老师管理起(手机)来将有法可依,更加理直气壮。而学生家长对于规定的出台,普遍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上存在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主要还是对现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当前学校一些实际的做法不够了解。”贺晟说,“接下来我们也将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解释工作。”

《规定》将于9月1日施行,学校层面如何落实呢?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金沙高级中学副校长舒登科介绍,学校一直有手机入校后放进手机袋的要求。《规定》出台后,学校做了公众号平台转发《规定》全文进行宣传,结合《规定》修订了学校的行为规范,并计划在开学后在全校动员。“这个规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舒登科说。

家庭教育研究者徐智明: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家长承担主要责任

很多家长对电子产品唯恐避之不及,但在互联网时代,孩子早晚有接触手机的一天。如何正确进行引导?快书包创始人、家庭教育研究者徐智明的教育方式或许给出了一个可借鉴的模板。他的家里有两个孩子,他们在三岁就拥有台式电脑,五六年级就拥有了手机。

让如此小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徐智明的底气在哪里?他指出,电脑和手机不同,手机是娱乐和沟通的工具,信息由外界推送,而电脑遵循主动搜寻和工作的逻辑,用户可以用来搜索信息、做PPT和思维导图。徐智明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会使用电脑是一种能力。

虽然早早允许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但徐智明和爱人给孩子规定了“屏幕时间”,孩子可以进行看动画片、打游戏等娱乐活动。“这是给孩子一个选择权,一定程度上锻炼他的自主性。”徐智明说。

徐智明指出,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只有少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他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教育专家:注重培养孩子自律性,手机是工具不是目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观察到,《规定》短小精悍,全文仅五条,200多字。他认为,这为学校、家长如何具体落实要求提供了一定可操作空间——不同地域、不同教育阶段的各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

此外,储朝晖发现,《规定》在制定过程中更多是从家长和学校出发,较少照顾学生的权益。课堂对手机说“不”,会不会让学生回家后变本加厉地玩?学校应不应该干涉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对此,他并不认同“一刀切”的做法。“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生活。”“没有自律,就没法发展出自主性。”储朝晖建议,学校和家长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教育没有任何可以一劳永逸的地方。”储朝晖从宏观教育层面为家长提出了建议。“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适当放手让孩子做决定。”具体到使用手机方面,他认为手机只是学习、生活的工具而非目的,手机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监制丨梁悦

记者丨杨昶 林露 陈静

编辑丨刘红伟 刘晓琛 索梓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