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参与时代审视人生?


(资料图)

我们的日子该怎样度过?

长篇小说《金色河流》或许会回答你的疑问,让你不再迷茫,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作者鲁敏在书中所写,“或是涓涓细流不绝,或是滔滔奔流上天,一代又一代迢递相连,那是所有创造者的生命之河,也是人间此在的流传法则。”

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生?近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鲁敏,当代诗人、批评家杨庆祥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的专访,结合小说《金色河流》创作,畅谈“时代与人生”。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鲁敏

苏扬:怎样构思一部书,书中的人物、细节是怎么形成的?

鲁敏:我的习惯是先有人物,这个人物在我脑子里是最先出现的。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微博,我那时候喜欢看报纸。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报纸经常会到了五版、六版之后就开始半个版的登那种故事,故事有一多半都跟金钱有关系,比如某个人白手起家致富了,或者某一个人因为金钱的原因,兄弟闹翻了;有的人说开了个公司,突然行业发生转向,他经历了惊涛骇浪。这种半个版的故事,我特别感兴趣。

这些故事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主人公类似,都是跟金钱有关,跟创业有关,或者说是一个小老板。这些故事,你要是连续几年看下来,就会有这样的大致形象,怎么样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又经历怎样的挫折坎坷,包括那种比较浑浊、比较复杂的创业过程。

然后又由于他富有了之后,又会发现他和人的关系,他和世界的关系,他和自己的挚爱亲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在长期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慢慢在我脑子里形成了,我觉得这个人总是向我越走越近,他的烦恼也向我走近,他的年纪也在变大,他的经历也在变得很丰厚。

近五六年,我觉得他开始进入了老年,好像要向我诉说,“我都这么老了,你还不写我吗?你还不赶紧把我的故事告诉人们”,我觉得我应该写一下这个陪伴了我这么多年的人,我看了他这么多故事,很多人的脸孔、经历、爱恨情仇、跌宕起伏都加在他的身上,我觉得我可以尝试着写这么一个人了,所以我是先有这个人,然后才开始想我是不是要以他为中心,写一个长篇。

小说的可信度从哪儿来

苏扬:书里如此详细扎实的内容,都是你看报纸看故事看来的,还是会实地采访搜集素材?是不是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基本上都是有原型?

鲁敏:其实作家就是一个后厨,前面端出一盘菜,大家会问你这里面青椒哪来的,毛豆哪来的?它是不是原本就有,还是你自己凭空捏造的?

其实每个写作者写作时,都有自己的一个秘密通道。他准备的素材长度,有时跟他后来的成品差不多。素材准备阶段是我们的案头工作加田野工作。人物原型只是一个由头,但是你要把它真正写成你书里面的一个虚构人物,需要做充分准备。写主要人物的时候,准备的素材就更多一些。因为人物经历的时间比较长,他跟三四十年的时间河流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就找了40年的大事记来看,找了几个不同的版本,有网络的版本,也有政府提供的版本,也有图书馆的版本。

从大事记里面,一方面可以发现这个人物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什么政策方面的红利,或者可能会碰到什么人口红利等去做他的生意。但我本人在写作的时候,也会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宏阔的河流当中,你的生命也会跟这些大事记发生什么关系,我就根据大事记来处理人物。

我拿个本子一直不停地记,什么时候双休日开始实施,什么时候寻呼机推出了市场,什么时候建第一条高速公路,什么时候我们深交所开张,这些东西都跟主人公,跟他周围的人,跟他的家庭,跟他的亲人之间会发生关系。

素材准备的时间越长心里就越有信心,觉得我反正准备了一一大口袋的东西,到时候我稍微舀一勺出来,我就可以用了。这样才有信心来写,否则就不太敢写。

为什么选择书写中小型小老板

苏扬:再说说阅读带来的期望,比如能不能够视野再宏阔一些,把社会更多的群体的命运囊括进来,搭建更宏大的更有纵深感的结构。

鲁敏: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主人公,是因为我的认知。我在江苏生活,江浙沪这一带,有大量像他们这种中小型的老板,我一直认为他们是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基本层面,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构成了我们物质财富的一个基础。

但这群人是一个大体量的基本层面,通常不太会进入文学成为书写的主角,但是我愿意准备素材去写他们,来呈现他们物质创造的过程,以及他们最后如何认知自己的物质。

像主人公到了晚年,到底要在世上留下了什么,是给儿女留一大笔钱,还是带着财富笑傲人生,还是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从物质到精神的走向,作为一个物质的创造者,是一个大老板,还是个小老板,还是个中型老板,都会以他的某种方式去折射我们的现实社会。

苏扬:对于《金色河流》,你也是一个观察者,你不希望改变它的流向,改变它的流速,改变它的流动状态,你只是在观察它,每一粒水珠,每一个水花你都观察得很细,但是你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冲动,让这个人换一个活法。因为这毕竟属于这个人物的命运。

鲁敏:对,充分尊重他的命运,他的贪婪,他的自私,他的精明,还有他可能会产生的善意,他的爱。每个人身上有很多综合面、立体面,他会有他自己的选择。

当代诗人、批评家 杨庆祥

这部小说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雄心

杨庆祥:鲁敏这一代写作者的成长、成熟与改革开放同步,这种个人与时代的水乳交融,也折射并构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创作面貌,笔势渐渐开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地关切到“此时此在”的中国经验,这是个人才能与时代经验融通结合之后的一种深度与温度。

鲁敏回归厚重的现实主义题材,将时代典型面孔置身流动中的历史长河,描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百姓的物质创造史与心灵嬗变史,以向现实开掘的巨大勇气,呈现勃勃生机的时代基调。

监制:白中华

主持:苏扬

编辑:陈铭 蒋文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