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宝在家庭农场内查看瓜果长势。本报记者 胡明慧 摄

本报记者 胡明慧

9年前,黄传宝上任铜山区大彭镇周棚村党支部书记时,周棚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村集体收入为零,村里的矛盾纠纷一堆。

老支书卸任前,认准黄传宝能带领村子发展,“三顾茅庐”把退伍后在外经商的黄传宝拉回村里。跟在老支书身边,在村里历练了一年后,2014年,黄传宝正式上任周棚村党支部书记,周棚村也开启了从“后进生”不断进阶发展的“逆袭之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过兵,让黄传宝身上有一种军人的特质——干啥事,就要把事办好。既然当了村支书,就得让村子有变化。

让村子稳下来,是黄传宝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 为了和老百姓心贴得更近,上任前三年,黄传宝几乎每天晚上去上访户或是有矛盾纠纷的村民家里聊家常,“刚开始的时候,有村民觉得我是在作秀,门让你进,却不跟你交心。但是三年坚持下来,村民们看出来,咱是真心上门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怨气肯跟你讲,有苦水愿跟你倒,话也说得通了,理也听得进了,啥事有商有量,啥话心平气和地讲,事情就好办了。”

让村子稳下来,绝不能只靠说,关键还得看怎么做。

村里的路,多坑洼不平,雨天积水成片,村民出行不便。黄传宝上任伊始,便排定了修路计划。10年间,全村修路总长达46公里,平坦的路面成了方便村民出行的“安心路”“舒心路”,成为得民心的民生工程。

民心稳了,接下来就是带着村子富起来。

周棚村有3000多亩耕地,以前多是一家一户种植,一季麦一季稻,一年下来,一亩收入只有几百元。 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黄传宝带领周棚村在全镇率先实行股田制改革,做活“土地文章”,实现了村民和集体双向奔“富”。不想种田的农户把土地承包给村集体经营,村里将农户原本分散的田地整合到一起,进行管理,实现集体土地连片化,并实行一麦一稻轮作种植,为农业大面积规模经营打下了基础, “先流转了200亩,后来觉得不够,就又流转了1000亩,最初把土地流转后分包出去,后来觉得还是村集体自己种比较放心,能保证收益。”黄传宝带着村干部们不辞辛苦地在地头劳作。

村民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村民杨达东经营农药生意,看着村干部们为集体多增收,在烈日下晒,在田头里干,主动把这1000多亩股田的植保工作揽了下来,“他们总想着自己多干点,就能替村里多省一笔开支,我懂技术,也想帮村里多出一份力。”杨达东说。

实行股田制的第一年,一季麦一亩地的收成达到了1200斤,价格卖到了1.4元/斤。

试水成功后,去年周棚村又流转了1000亩土地,继续扩大股田制规模。两年下来,股田制成为了周棚村村集体增收的新渠道。去年,周棚村村集体收入破100万元,其中80万元都来自于股田制的收益。

过够“苦日子”的周棚村,渐渐找到了富起来的门道。而黄传宝的目标并不止于此,他想的是,不仅要把村子带上致富路,还得带着周棚村在致富路上跑起来。

为了让股田制效益发挥到最大,今年周棚村对农田基础建设进行改善,新增了两座“生产桥”,新建了两座翻水站,清理水渠、河道累计4000余米,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为了让粮食能卖上价,黄传宝向上级积极争取到了省第四轮农业改革项目,徐州市铜山区麦香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落地本村,建起了集粮食储存、粮食烘干、农资库、农机库和硬化晾晒场于一体的约3500平方米的厂房,以缓解本村及周边村2万余亩粮食的仓储压力,还为村民提供了约50个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0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中,今年秋季即可全面建成使用。

“除了烘干和粮食仓储,我还打算建两层共计2000平方米左右的冷库用于出租,如果进展顺利,这又能为周棚村增加一笔可观的集体收入。”站在正在建设的粮仓前,黄传宝继续谋划着周棚村未来的发展。

不停地想,不停地干;不停地干,不停地想。正是这股劲头,周棚村从原先的“后进生”变成“优等生”,去年在工作综合考评中周棚村位居全镇第一。

只要肯奋力追赶,“后进生”也能逆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