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贺超雄

东伯公是小时候村里对一名裁缝匠的尊称,在我依稀的记忆里,这位老人的名字里可能有一个“东”的字眼,“伯公”是因为他辈分高,受人尊重,村里人都习惯称呼为“东伯公”。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布匹、粮油等都要凭票供给。人们添件新衣服先要到供销社凭布票购买布匹,再到裁缝店量身定制。布票供给是有限量的,并不是你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所以裁缝店的数量不多,生意也一般,不温不火的。印象中,东伯公的裁缝店是村里唯一的一间。

难忘东伯公裁缝店里的那台缝纫机,机身有个牌子,就是今天我们说的LOGO,图案已模糊不清,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生产的,由于长期使用,机身油光锃亮,能照出人的影子。每次走进裁缝店前,都先听到缝纫机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一想到就有新衣服穿了,这声音听起来倍感悦耳,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当然,那个时候,能添件新衣服还是挺不容易的,跟着母亲到东伯公裁缝店更多的是给穿破的旧衣服打上补丁。衣服穿久了最容易破的是膝盖和屁股部位,碰到屁股部位破了两个洞的,东伯公就在破洞下面垫两块布,然后用脚轻踩缝纫机,随着轮子的快速旋转,缝纫机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左右两边对称的螺旋形补丁一气呵成,像两个圆圆的大眼睛,又像两个飘飘欲出的气球,大圆套小圆,美轮美奂。小时候的我拿着补好的衣服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小伙伴看到我那圆圆的美丽的补丁,尽是羡慕的眼神,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感和幸福感。

春节临近,是东伯公裁缝店人气最旺的时候。辛苦了一年的人们都想趁这个时候赶制一件新衣服,以便除夕夜穿上,焕然一新,图个好兆头。我家兄妹较多,不能做到每人每年都能添新衣服,只能轮流每两三年添一件。每当轮到我时,我都会早早跟着母亲来到东伯公店。此时的东伯公显得很忙碌,一会儿帮客人量尺寸,一会儿用牛角敲打桌面,给布匹定型。但不管再忙碌,有客人来了,东伯公都会停下手中的活,用手扶扶老花镜,用略带嘶哑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东伯公从来不会区别对待客人,不会因为你家里穷而冷落你,也不会因为你手中的布料不咋地而嫌弃你。他慈祥的笑容,再加上店里燃着的碳火,让每一位客人都如沐春风,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享受着难得的悠闲。

时光荏苒,东伯公已离我们远去,他的裁缝店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我时时想起,想起他令人神往的裁缝店,想起他慈祥的笑容,精湛的手艺,还有物质贫乏的年代,能穿上新衣服,那种无比的喜悦和满满的幸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