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暑假期间,和平县文广旅体局与高校携手在和平县图书馆开设“非遗”课堂,把“非遗”文化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学”中“做”,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在“非遗”课堂上,来自广州新华学院“三下乡”实践队的大学生通过视频动画、你问我答等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泥鸡等相关知识,并展示了泥鸡实物,加深小朋友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据了解,和平泥鸡又被称为和平埙、客家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2007年,和平泥鸡被收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已申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儿童玩具,和平泥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和平以及江西三南地区盛极一时,制作历史悠久,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整个生产过程有取泥、炼泥、捏制、烧制、着色等五道工序。

本次“非遗”课堂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营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目前,和平已经成功申请的省级“非遗”项目有6项,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共62项。和平县文化馆馆长王俊飘表示,“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有力推动和平“非遗”文化宣传、保护和传承。

此次“非遗”课堂只是和平县青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队行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暑期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新华学院等多所高校团队与和平乡镇项目达成结对,项目主要围绕休闲旅游、特色农业、文化创业等,发挥大学生团队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助力打造美丽乡村、助推镇村产业升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