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向居民介绍智能床垫如何使用。本报记者 秦媛 摄

本报记者 骆耀明

8月4日,家住泉山区外余窑11号楼的汪建领早早起来把家收拾好,等着医护人员上门安装健康监测设备。

汪建领今年70岁,老伴李秀梅71岁。前些天,“数字健康家庭服务模式”国家级示范基地在泉山区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汪建领家庭领到了健康监测设备,头天约好了上门来安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早上8点,徐医附院和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如约而至。

“汪大爷,您家领到的是哪些物品,我们先对照一下。”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的医生梁思捷一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一边对汪建领说。

“中控机、血压计、手环、智能床垫。”梁思捷仔细清点,“是这4样。我先安装好,再教您怎样使用。”

梁思捷拆开包装,熟练地安装起来。他对记者说,其实安装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扫码把这些设备和中控机连接起来。

梁思捷还需要给汪建领做一些测试。“我说3样东西,您跟着我重复一遍。苹果、手表、国旗。”测试开始了,汪建领跟着重复了一遍。

“您画一个圆形的时钟,在时钟上标出11点10分。”汪建领画得不错。“我们开始做算术题,100减7等于多少,再减7等于多少?”汪建领都能准确地回答。

“我刚才让您重复一遍的,是哪3样东西?”“有苹果、国旗,还有什么来?”这一题,汪建领没有回答完整。

梁思捷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测试老人身体状况的,有简易认知评估、抑郁症筛查、焦虑状态简易自评等。

设备安装好了,测试也结束了。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给汪建领介绍了设备使用方法:“这个床垫平时不用插电,睡觉的时候插上电,胸口对着床垫,就能够测到睡眠质量、心率、是否打鼾等。”

医护人员又给汪建领测血压。刚刚测完,中控机就发出了声音“数据是否上传”。还没等汪建领反应过来,数据已经传输到中控机了,上面显示“血压状况良好”。梁思捷解释说,中控机询问后,如果10秒没有回答,就默认是上传。

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尚洪静介绍,在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数字健康家庭服务模式”国家级示范基地,旨在通过数字健康设备进家庭、社区医生管理及三级医院联动模式,建立实时监测、动态评估、主动预警、精准干预的“四位一体”数字化服务模式,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态持续监护,优化协调医养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内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缩短心脑血管病院外耽误时间,提高救治率。

根据示范基地建设需要,将在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选择150户老人家庭,分别给有需要的老人家里安装相应的健康监测设备,如血压计、血氧仪等,同时在其子女,社区医生,徐医附院心内科、神经科医生的手机端安装相应程序。当被监测人的健康指标出现异常时,数据会实时上传到其子女和社区医生的手机端,并发出报警;社区医生能处理则及时处理,如果超出社区医生的处理范围,数据也会实时上传到徐医附院心内科、神经科医生的手机端,他们可以远程指导治疗;对于效果不好或者病情严重的,系统会一键呼叫120,并且与医院急诊开出绿色通道,保障患者最快得到救治。

当天上午,共有汪建领、闫兆斌、吴华玉3个家庭安装了健康监测设备,其他家庭的设备安装工作将在3个月内陆续完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