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我市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科创融湾·智汇河源”科技成果对接会,深度对接大湾区创新资源,引导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实现落地转化,助力我市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此次活动由河源市科学技术局指导,河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举办。


(相关资料图)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面向湾区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以“小分组”形式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底,通过科技成果对接会,我市已促成33项成果落地,实现企业年新增产值达9000多万元。

成果对接“朋友圈”拓宽

近年来,我市科技部门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拓展区为目标,积极拓展承接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初步形成了“湾区研发-河源孵化-河源产业化”的创新体系。我市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工业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争取科技项目专项资金506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已带动相关企业投资近10000万元,实现新增产值约30亿元。

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集聚优势科技资源,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探索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我市依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各个创新平台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支撑,促进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实现湾区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业发展。

如我市引进“扬帆计划”华南理工大学李国强教授团队“SABAR5G体声波滤波芯片”项目,项目获得广东粤财及国家工信部“强基计划”等资金支持,完成融资总额6亿元,项目年产值超10亿元。

企业可上“智汇+”“淘宝”

对接会上,“智汇+”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下称“智汇+”平台)正式上线,引导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智汇+”平台是在市政府、市科技局指导下,由河源广工大研究院牵头,联合省科院、广师大、深圳大学等共同搭建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围绕我市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将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单位与市场紧密相连,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牵线搭桥,实现成果与需求的精准对接。目前包括“需求大厅”“科技资源”“创新活动”“特色产业”“平台资讯”等六大板块,已汇聚行业专家超1000位、入库技术经理人超300位、整理技术方案超1000项。

“智汇+”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河源广工大研究院副院长黄国宏表示,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技术、人才、仪器、资金等资源需求,平台将第一时间智能匹配优质资源,最终实现成果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接下来将把“智汇+”平台打造成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交易大市场,助力我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以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为例,“智汇+”平台引进广东工业大学刘怡俊教授团队,与该企业联合开展了“深度特征与语义感知的智能手机图像增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研究,该技术的应用预计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年,利税200万元/年。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活动集中展示了大湾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分享成果转化落地成功案例,并举行了15项科技成果签约仪式,有效加强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

接下来,市科技局将继续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全力支持河源科技创新与成果落地产业化,不断优化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环境,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扎实推动科技“融湾”“融深”工作落实落细落具体。同时将不断完善河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生更多的现实生产力,为全市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