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三亚新闻网8月8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王昊)在8月4日举办的三亚市“制度创新年”行动“大擂台”第二场比拼中,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商所”)“首席创新官”郑宇介绍了“‘海商所+’模式——海商所产业综合服务模式”课题相关进展情况。

据悉,海商所于2014年在澄迈注册成立,2022年底完成股权重组,并迁址至三亚,三亚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三亚市政府出资,是三亚发展控股投资的“一所三中心”等代表性重点交易场所之一。海商所立足海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打造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商品交易中心枢纽。

“在交易场所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问题发人深省。”郑宇表示,第一个是中国大宗商品为何缺失定价权?第二个是国内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速度为何如此缓慢?缺少定价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交易所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上市产品高度标准化,服务范围窄,大量产业客户难以进场;二是国际化开放程度不够,缺少国际群体参与,形成的价格局限于国内。

从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结合海商所实际,首创性提出了“海商所+”模式——海商所产业综合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以海商所金融服务为核心,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机构,打造立体式服务集群,为产业提供系统化服务方案。

“海商所+”模式体现了产业生态思维、团队作战思维、国际化思维三种发展思维。在“海商所+”模式中,交易所是核心,是模式高效运转的“牛鼻子”。以沉香产业为例,郑宇介绍说,通过政府引导、头部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驱动、文化引领,形成“交易所+产业+政府+科技+资本”的“海商所+”模式样板,实现一二三产高效联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海南沉香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海商所+”模式在国内的业务范围已扩展至14个省份、20余个产业集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