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刘波在南繁育种基地里察看玉米长势。 记者 李学仕 摄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三亚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育种基地。每年,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南繁人”,他们坚守在这里,为祖国的农业事业默默奉献着。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便是其中之一。
在田间地头忙碌,是这位“南繁人”20余年的常态。2002年底,刘波来到三亚,开始南繁育种生涯。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的时候,和大多数“南繁人”一样,刘波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身穿白色大褂,头戴黑帽子,走进田间地头,开始农作物的种植、管护工作。
南繁的工作十分辛苦,需要在酷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中坚持不懈地劳动,但是这些年来,他毫不退缩,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工作对于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自2002年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以来,为了让优异的玉米新品种更快诞生,刘波每年春节都在海南度过。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在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里度过21个春节。”刘波说,玉米花期比较集中,仅二三个星期时间。因此,最忙碌时,早上7点人已在玉米试验地里。连续十几个小时为玉米人工授粉,更是常态。
基地里有上千份材料,高低不一,为防止串粉,刘波要在吐花时进行玉米授粉、套袋,便于挑选出有用的材料。
“一个杂交组合要成为一个品种,至少要种10季。但经过南繁,育种进程从10年缩短到3至5年。”刘波说,这些年,南繁育种基地的住宿条件、灌溉设施等有很大改善。南繁育种,也由之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
“我们的信念就是要向袁隆平院士学习,持之以恒,一生只做一件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0余载,除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刘波还需要进行各种科研实验和技术攻关,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刘波说,目前他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在沿着鲜食玉米、普通玉米以及高质量淀粉玉米育种的研究方向不断努力着,希望培育出适应性更广、品质更好更优、抗性更强、推广能力更优的玉米新品种,助力打赢种业“翻身仗”。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张慧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