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春夏交接之时,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毒蕈类植物活跃,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加强对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布病)和食物中毒的防范。

防流感 及时接种疫苗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当前,我市流感病毒活动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有波动。


(相关资料图)

预防措施: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饭前便后要勤洗手;每天要开窗通风。保持科学饮食起居,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流感流行期,应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多休息,多喝水;不要带病上班、上课;一旦症状出现进行性加重,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防登革热 清理积水除蚊虫

春夏之交温度升高,降雨较多,蚊虫的孳生及活动活跃,为登革病毒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期,东南亚、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家相继报告登革热疫情,随着境外旅游、劳务输出和国际商业活动增多,广大市民需要注意预防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市民应注意清理住家及周围积水;家中应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其容器每隔5—7天要彻底换水一次;对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对难以清除积水的轮胎,可投放双硫磷灭幼蚊。避免蚊虫叮咬,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当出现突然发热(有时可达39℃)后,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说明外出史。

防手足口病 常通风定期消毒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在南方地区以春夏(4—6月)为主高峰,该病好发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3岁以内更为常见,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居室要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频繁接触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满6月龄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防流行性出血热 防鼠灭鼠是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每年春季(4—6月份)和秋冬季(10月份到次年1月份)是发病高峰。

预防措施:在鼠类经常出入的地方投放灭鼠药或布粘鼠板,及时堵塞鼠洞,排水口加铁栅。接种疫苗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建议重点地区16—60岁人群,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的人群及时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做好个人卫生,消除鼠孳生地。被老鼠咬伤,皮肤破损,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人,应及时就诊,就近治疗。

防水痘 及时接种或补种疫苗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如玩具、文具、门把手等。水痘全年均可发病,于冬春两季多见,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扩散传播。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满18月龄接种第1剂,满4岁接种第2剂。超过4岁但既往仅接种过1剂疫苗的儿童,建议补种第2剂疫苗。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和环境密闭场所。发现自己或孩子出现发烧、出疹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就诊时请佩戴口罩。如确诊为水痘,应居家隔离治疗,患者应隔离至水痘疱疹全部结痂为止。

□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黄歆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