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崖州区城东村特色食药用菌种植示范基地里,一个黑色的大棚下,一排排菌包整齐摆放,一朵朵大小不一的淡褐色猪肚菇如同一把把小伞,撑起村民增收致富“伞”,打开村集体经济新“钱”景。

“猪肚菇也叫笋菇,清脆鲜美,口感好。”在大棚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博士、城东村“博士村长”熊国如正察看破土而出的菌菇。这一朵朵小小的菌菇,有着大大的经济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城东村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村,大部分村民以种植冬季瓜菜为主,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急需新鲜“血液”注入。


(资料图)

一年前,熊国如作为城东村“博士村长”来到了这里。“入驻”后,他和博士团队实地考察了解城东村产业结构,与村“两委”深入交流,把助农致富的目光放到了村里的闲置土地上,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食药用菌资源,发展食药用菌种植产业。

熊国如在察看猪肚菇长势。记者 刘琪成 摄

经过研究、摸索,熊国如及其团队筛选出猪肚菇、秀珍菇等适合在三亚种植的耐高温品种,因地制宜在城东村探索打造“农林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走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尽管有博士团队“撑腰”,但一开始不少村民仍抱着怀疑的态度:高温天气,食用菌不易培养,更没人尝试过,能成吗?

面对村民的质疑,熊国如和他的团队埋头苦干。选品种、搭大棚、装设备……今年3月,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带来的第一批菌包落地基地,仅仅两周,第一个猪肚菇就正式冒头。

长势喜人的猪肚菇。

此后,在博士团队的精心呵护下,一朵朵猪肚菇茁壮成长。目前首批猪肚菇已经长到10公分左右,正是最佳采摘期。

“第一批猪肚菇上市后,口碑很好,除了企业的‘私人定制’外,每天早上都有成批的村民过来订购。”熊国如说,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属性,仅利用两亩闲置土地便可以发展大棚食用菌产业,且收益不错。

熊国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猪肚菇一年可种植三季,一季可采收两至三茬。目前,猪肚菇收购价每斤15-20元左右,年亩产值25万元,除去设施投入、人工费等,一亩年利润10万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猪肚菇保鲜时间长,且目前国内产量不大,夏季出菇的特点也对解决食用菌生产淡季、调节市场供应和促进当地村民夏季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方面:自从有了该基地,城东村村民黄河进就当起了管理员,每月管理菇棚能领6000元工资。“以后基地扩大后,还会从村里招人,届时将有更多村民跟我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探索在崖州区发展食用菌项目,熊国如心里还有一笔环保账:三亚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果树修剪的废弃枝丫和冬季瓜菜、水稻的废弃藤蔓、秸秆等,都可以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和原料,不仅“变废为宝”,还能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生态影响,缓解秸秆清运压力。而菌包内残渣可作为肥料归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机肥。

“食用菌种植以农林秸秆作为原料,经过对产生的菌渣进行微生物再发酵生产有机肥,肥料再还田到果蔬栽培,构建集现代化、立体化生产模式于一体的多效循环、多层次增值的食用菌生态链,能有效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治理难题。”熊国如说,下一步,他和团队将继续扩大猪肚菇种植技术培训,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在为后续规模化生产筑牢基础的同时,也为城东村探索出一条产业振兴的致富路。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张慧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