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晚年怎么样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辜鸿铭依然孤傲,但他的处境非常萧条。他熟悉西方文化,但至死都留着清朝梳的辫子,一直以清朝遗风自居,主张复辟。但他的儒学课程已经少有人听,在一次讲课数小时后,辜鸿铭永远离开了人世。

辜鸿铭生平介绍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部槟屿的一个英国橡胶种植园。早年,他的祖父母从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移居南洋,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是当时一个英国人经营的橡胶种植园的经理。他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还会说英语和马来语。他的母亲是西方人,讲的是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辜鸿铭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惊人的天赋。无儿无女的橡胶种植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收养他为养子。让他从小就阅读西方名著。

1867年,当布朗和他的妻子回到英国时,他们带着十来岁的辜鸿铭来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英国。在离开之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烧香,并警告他说, '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是英国, 德国还是法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到德国学习科学。

1877年,在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辜鸿铭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其他著名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得了文学、哲学、科学和宗教方面的十三个博士学位,会说九种语言。他在德国人民举行的俾斯麦百年诞辰大会上发表了即席讲话,赢得了大片掌声。他还能在拉丁写诗。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读书的时候,辜鸿铭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作品已经是必读书目,辜鸿铭在林语堂的书《京华烟云》中被提及。十四年的留学生涯使才华横溢的年轻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年轻学者。

辜鸿铭的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英翻译中国书籍中享有最高声誉文,另一方面,它将外国诗歌翻成中文,主要包括威廉柯伯《痴汉骑马歌》和柯勒《古舟子咏》,成为近代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诗歌的先驱。

中国四书五经的翻译始于明末清初。当时在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把《诗经》,《易经》,《论语》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到欧美,拉丁, 英文, 法文均有译本。要把中国古经翻译成西文,你得同时精通两种语言的翻译,并且能够透彻地了解两国文化,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然而,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大多只熟悉汉语,所以翻译的作品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甚至堆砌成句子和文章,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

当时,欧洲正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民普遍处于巨大的精神危机之中。辜鸿铭对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的译介为欧洲展示了一条全新的东方出路

德国的一些大学甚至设立了“辜鸿铭研究所”来研究辜鸿铭,翻译和介绍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欧洲引起了一股“辜鸿铭热”。也是在这一时期,辜鸿铭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