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土地是核心要素之一。
自2014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后,各大城市不断在工业用地转型上推陈出新。其中,又以近年颇受关注和追捧的新型产业用地(M0)为甚。从深圳起步的M0一路狂奔,快速复制,再到遍地开花,M0一度成为企业的投资热土,尤其是2018-2020的三年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M0黄金年代。
然而好景不长,被房地产玩坏的M0,最终也难逃「一刀」。作为最早推行创新用地的城市之一,2020年,东莞一则补充规定把M0的供应量限定在500亩,土地变性(M0)之路基本被堵死,所剩无几的指标彻底沦为头部科技企业的狂欢。
(相关资料图)
不过,进入2023年以后,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下,M0颇有回暖之势。我们注意到,仅2023年第一季度,就有中山、常熟等多地出台新型产业用地新政或有M0用地出让的消息传出。
今天,我们选取20个样板城市(涵盖一线到四线),对其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进行全面对比,希望为园区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维度1:用地分类
从用地类型上,多数城市参考了「深圳模式」,直接在M(工业用地)下新增新型产业用地(M0)门类,而这也是新型产业用地最广泛的分类方法。其他方法包括上海的C65(把M4统一到科研设计用地)、广州的M9(新兴产业园)、苏州吴中区的Mx/B2x(新型产业用地、新型商务用地)、杭州的创新型产业用地(M创)、南宁和福州的M1(创新型产业)、昆山的Ma(科创产业用地)、郑州的M1A(新型工业用地)、M(新产),以及本文未列出的M+(惠州)、M4(天津)等。
年限上,多数城市沿袭了工业用地的最高出让年限50年。但由于各地在试推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土地,所以企业实际到手的土地年限不一定有这么长,可能是6+N(6年考察期,再加上N年出让期),也可能是30年、20年,而在浙江、江苏的部分城市,甚至有10年的短期出让土地。戳这里,破解项目管理痛点
维度2:分割转让条件
分割转让上,长三角要比珠三角/内陆城市更严厉,且不说上海、杭州这样的发达城市,就连海宁这样的县级市,也明确提出原则上全部自持的要求(当然,有「原则上」三个字,也算没把话说死,还有可商量的余地)。但即便这样,搭上了半导体高速发展列车的海宁,M0用地仍然「一地难求」。
比长三角更严的政策来自成都,成都的M0政策是直接一刀切(没有「原则上」,就是直接不允许),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兄弟城市重庆(本文未列出)和成都的政策基本一致,不仅无法分割,即便整体转让也要政府批准。
不过,以上政策只针对新供应的新型产业用地,如果是「工改M0」,为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政府普遍会做出比较大的让步。而在其他城市,如武汉、青岛等,除了自持50%左右的产业用房,基本都放开分割转让,即便是M0先驱深圳和东莞,也并非完全没有回旋余地。(以上海为例,民营企业单独拿地,分割的可能性不大,但与国资合作,可能性则会大大提升)
当然,前些年「方案勾地」、「PPT勾地」、空谈资源整合能力的民营企业太多了,政府见得多了,谨慎操作也完全能理解,如果企业带着实实在在的优质产业资源拿地,相信没有政府不感兴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南宁按照企业建设研发型总部、平台项目和低效用地上开发的创新型产业项目,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可售比例,条理清晰,可谓是诚意满满。
维度3:土地价格
按照惯例,新型产业用地的价格底线是同地段M1的1.5倍,在这20城里,绝大多数城市的地价也高于这个水准。唯一例外的是岳阳,岳阳以所在地工业用地基准价为标准仅上调了30%。
究其原因,在我们看来有三,一是岳阳长期与省内的衡阳、株洲、常德争夺湖南第二城,这次又有了自贸区这块金字招牌,更要敢为人先;其次,岳阳作为中部地级市,土地价值不及沿海发达城市,如果没有大力度的优惠,很难吸引到企业;第三,岳阳是老工业城市,企业对写字楼的需求并不大,企业在M0上打擦边球,这笔账未必能算得过来。所以,政府只要做好监督,并不用太担心企业投机。
同样是小城市,黄石虽然没有在地价上给予企业额外的优惠,但对内却给干部打了一剂强心针。文件明确提到:在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项目的推进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符合改革方向,决策程序合法,未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于追究相关责任。目的就是希望干部能放下心理包袱、全心投入。戳这里,破解项目管理痛点
维度4:容积率/配套比例
从容积率上看,大部分城市对M0容积率的要求都在2.0-3.5之间,这个标准既和传统的M1形成错位,同时也不会过度挤压B类商办的生存空间;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容积率普遍更高,也符合当下土地稀缺的现状和「工业上楼」的现实需求。
在配套比例方面,大部分城市都提出不高于30%,部分城市对配套内的住宿产品比重也作出了规定。唯一例外的是把配套比例放宽到40%的岳阳,理由同上。
维度5:准入条件
投资准入上,多数城市都写得比较模糊,仅仅给出了准入的产业门类,至于企业规模要多大、固定投资多少、税收要求多少,完全没有提及。这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个误区——看起来好像挺容易,但隐形要求非常多,实际接触下来往往难于登天。
先不说M0能不能报(一些城市基本已经不批M0),光税收一条,据我们了解,在上海浦东拿M0,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一般不能低于2000万/亩、税收不低于300万/亩;在杭州拿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800万元/亩、单位用地税收100万/亩只是门槛(杭州新型产业用地非常谨慎,基本不批);而成都的第一块A36,投资强度达到了惊人的1350万元/亩。实际门槛之高,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做得细的城市,比如广州,明确给出了准入指标,新增用地的,中心城区投资强度应不低于1200万元/亩,外围区域投资强度应不低于800万元/亩;工改类的,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年度地均达产税收,中心城区不低于120万元/亩,外围区域不低于80万元/亩。
而昆山直接采取评分制,把每个指标量化,如,亩均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得10分,900万元-1000万元的得9分,依此类推....最后600万元以下的不得分。亩均税收达到上年度昆山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A类企业平均水平150%的得12分,低于120%的不得分。这样企业能不能拿地,就会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