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那座“中国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再一次刷新了大家对其的认知。

根据合肥日报报道,在2022年前11个月,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捕捉高校院所等可转化科技成果超800项,成立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超200家。

2022年,全市净增国家高企约1800户、平均每天诞生5户;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同比增长近七成;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户,总数达139户,上升至全国城市第14位。


(资料图片)

随着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合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对工业增长率已经超过80%。20多年来,通过在创新产业领域投资运营,合肥在2020年GDP首破万亿之后,2022年突破1.2万亿,相比于2000年的325亿,几乎翻了40倍,可能不仅仅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城市,甚至可能是全球第一。

那么他的成功仅仅是依靠他的“投资眼光”吗?

通过他的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最牛风投城市”、“最成功的‘赌城’”这样的标签都是十分片面的。

仅仅是个别投资的成功经历造就不了如今的合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更重要的是合肥各级政府领导对于战略新兴产业一贯的重视以及对于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的打造。

合肥模式不是一个“风投特例”,而是值得面临产业发展困境的城市或是产业园区学习的“产业转型案例”。

以投资推动产业转型

从京东方、长鑫存储到蔚来汽车,是合肥产业投资的代表作,不仅通过产业投资赚得盆满钵满,更是在这三大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培育出了三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首先要知道,合肥的产业投资选择本质上是基于合肥当地的产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合肥拥有荣事达、美菱、天鹅等多个本土家电品牌,创下了诸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一度成为中国轻工业制造城市明珠。在2000年以后,随着家电产业转移,引来了海尔、美的、格力、TCL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迎来了合肥家电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随着长时间的积累,合肥在白色家电产业领域产业基础优势愈发明显,但在不久之后,家电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创新转型的困境。

而合肥通过产业投资引入京东方,关键不单单是引入了一家知名企业、企业成功发展后的投资收益,更关键的是通过京东方的落地,解决了当地液晶面板供应、电脑显示屏供应、液晶屏供应等问题,解决了当地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核心产业供应问题。

合肥当地江淮汽车本身也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合肥引入蔚来为当地原本的汽车上下游企业提供一个新的领跑龙头企业,也希望通过蔚来这条“鲶鱼”,盘活江淮汽车的转型升级。

基于城市产业发展的底蕴,通过产业投资引入、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老旧产业转型,或许才是合肥“风投”成功的关键,也是其他城市、园区在产业转型中值得借鉴的核心。

以投资促进产业培育

合肥产业投资模式的核心不仅仅是通过龙头企业“风投”,带动产业链集聚。

如今合肥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产业投资模式,依托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三大国资产业投资平台作为“主力军”,联合中信、招商等市场化投资机构共同成立近千亿级产业基金群,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产业投资市场化的推进,借用“2022年世界集成电路大会半导体投融资论坛”上,合肥市委常委袁飞提到的一个观点“合肥已经形成了投行思维,通过产业投资或是产业招商,企业到了合肥之后,是与合肥这座城市合伙,企业发展需要什么,合肥就需要提供什么,包括人才、市场、产业链、投资要素等等。”

思路的转变,才是合肥产业投资可以一直成功的关键。城市、城投公司、产业园区运营商做产业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投资只是第一步,投后服务、产业配套等企业发展中的“必需品”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关键。

是否拥有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从政府到园区是否拥有运营服务思维是产业投资模式推行的关键。

产业运营决定生死,不仅仅是针对产业地产这个行业,更是如今城市产业发展的命门所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