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职业原因,关注北京打造标杆孵化器项目很久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知道其中历经许多曲折,尤其是标杆标准的设计,颇费周折,因为,标准旗帜鲜明地体现着政府政策的引领方向和载体质量、形态、模式选择。
2022年末,项目终于揭开面纱公之于众,穿透岁末年初的时间轴,给深受疫情冲击的孵化行业带来了一抹亮色一阵惊喜。
偌大的北京,首批引领类孵化器入选数量只有9家,作为培育类标杆孵化器入选14家。
所有入选载体,无一例外具备鲜明的垂直产业链形态,具备发现筛选孕育项目的端口,具备天使投资的基本功能,和大学、院所、大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同时具备相关领域技术专业测试平台。
数量之少,要求之高,其优中选优的作派,却绝不拘泥于孵化器机制身份、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各种荣誉与否等原有评价模式的创新性,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还有,项目对入选载体直接间接的资金支持金额,让人耳热心跳。
显然,这不应该只是一条新闻,或者,也不应该只是读后感慨一下。
显然,北京打造标杆孵化器的举措,对当下整个孵化器行业,具有鲜明的风向标作用和意义。
02
对孵化器相关职能部门而言,不得不再苦口婆心一次:对孵化器的管理办法、支持方式该适时修改调整了。
或许本以为北京这次的做法,会一石击起千层浪,估计,暂时还只能击在冰面上一一了无痕迹。
原因很简单,三年前北京率先修订的孵化器管理办法也是如此。
很多人关注,很多人兴奋,很多人反对……最后,除了北京,都归于沉寂。
因为,孵化器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众领导们,已经僵化得连他们自己都天天见君不识君了。
有时候,会让人诧异且奇怪,为什么明明有人率先破旧立新了,实践已经证明旧的该破,新的该立了,可就是打不动他们那颗玻璃心。
然后,好奇心就会驱使人想方设法去穷根究底,去钻牛角尖。
结果,还真的让人失望。
原来,真有那么多人,在相同的国家政体内,任着大致相同的职务级别,握着大致差不离的权力,看问题的水平、角度和层次,居然真的可以天差地别。
透过他们貌似极聪明的层层外壳,可以瞅见里面龟缩着自私懦弱的灵魂,这样的灵魂,本质上抗拒变革,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只要不伤害个人既得利益,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好在各个城市相关部门对孵化器的管理办法、考评做法、支持方式都在台面上,水平高下一目了然,唯有一句话可以聊以自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还有一种结果可以印证:你那一亩三分地的创业孵化载体,是根正苗红茁壮成长,还是被忽悠嚯嚯得成了一堆跟屁虫马屁精。
03
对所有入选标杆孵化器而言,他们应该深切感受到了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快感,并且使命召唤任重道远。
按照北京9个载体入选的数量类推,符合此标准的载体,在全国的数量肯定屈指可数。
对当下的孵化行业,还真是忧喜参半。
事实上,入选的标杆们特别值得推崇和褒扬,查询他们的创建过程和一路走来的艰苦经历就知道,做难而正确的事,一方面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让人亢奋而激情澎湃。
另一方面,干的却都是些泥里水里的苦累脏活,容不得半点偷懒和耍小聪明。
如果单纯苦点累点也就算了,关键还需要极高的水平和超高的悟性,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并穿透迷雾看见目标的超凡本领。
吃苦耐劳被逼无奈也可以。
能力和悟性就深奥了,就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掌握了。
可以想象,入选的引领标杆们肯定比谁都紧张,这样的政策支持可不是普惠政策下的阳光雨露均沾,而是是骡子是马的真遛真赛。
何况,他们已经起点很高,已经进入孵化的深水区、无人区。
正由如此,这些压力山大的的标杆们,一方面给众多的孵化人和载体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启发和示范功能,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期待。
有想象和期待的孵化事业,才体现了孵化原有的魅力和内涵。
04
对所有孵化器和孵化人而言,概括一下应该有三个关键词:危机感、紧迫感和无力感。
危机感言简意明,危险降临,机遇尚在。
危险降临,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的态度变了,肯定陆续会变,会大变。
这里的变,无非是标准提高,要求提高。
而提高的直接作用和结果,就是大量原来堂而皇之的载体们,面临摘牌出局浪迹江湖。
机会当然有,而且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是这么多年风调雨顺的日子过惯了,能否抓住机遇实在让人揪心。
所以,随后便是紧迫感,留给大家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倒不是政府政策失去了耐心,而是市场和经济形态会一骑绝尘而去,让人再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就在眼鼻子前的客观事实。
然后,就是无力感了。
从三年前北京孵化器管理办法的修改调整,到今天的标杆孵化器立项,期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人人耳熟能详,又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
可是,多数人似乎已经麻木了,麻木不仁了。
或许是过去那么多年浑水摸鱼赢麻了,神经末梢坏死了,对新事物、新做法、新锐人物都无感了。
无感导致的无力,那才叫死猪不怕开水烫,皇帝不急太监急。
好在规律在,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好在北京总是不负众望,一路锐意改革负重前行,让我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