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文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易纲在文中表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做好多项工作。其中之一是“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易纲提到,要“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将有效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充分发挥其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

数量调控机制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逐步向市场化、精准化方向转型。例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针对特定支持领域,设立了普惠养老、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物流运输、设备更新等方面的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精准滴灌。

对于“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的表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重点是强调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数量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最终实现币值稳定目标。

就“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而言,现阶段已由前期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转向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可控性明显增强。同时,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政策工具也会发挥一定的基础货币投放辅助作用。

王青预计,未来基础货币仍将主要通过央行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合理水平后,基础货币投放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总体水平中的作用将进一步上升。

就“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来说,目前主要通过对银行信贷的投放来实现。近年来,央行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比如,以永续债为突破口推动银行多渠道补资本,缓解资本约束。

对于下一阶段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主要发力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在维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缓解对资本和利率约束,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力度,以及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

定向金融工具

有升级加码空间

近年来,央行在总量上坚持合理充裕,机制上注重市场引导,结构上强化精准滴灌,积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对于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明明认为,从总量层面来说,随着海外加息节奏放缓,我国总量政策的外部制约消退,在宽信用降成本目标下,预计降准和降息工具将会相机推出。从结构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利用好政策效果观察期,分析研判各类工具的实际成效,并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支持领域的修复情况,做到“有进有退”,避免投放的流动性过剩。

在明明看来,总量和结构并重将有效避免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的现象。由于降准和降息等总量工具对于流动性市场的量价均有较大影响,因此每次实施的幅度相对有限,而配合定向降准、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就能在不引起货币超发的前提下实现对具体领域的金融支持。

“货币政策总量功能主要体现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方面,而结构功能则是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调结构、补短板。”王青表示,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总量上要体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性特征,引导信贷增速适时上升或下调,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确保一段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王青进一步表示,在“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性金融工具,如支小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必要时结合财政贴息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在特定时间段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就当前而言,重点领域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薄弱环节主要是小微企业、民间投资。预计下一步视具体需求情况,以上定向金融工具都有升级加码或进一步设立的可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