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马朋武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胡明慧 摄

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刘士伟 王兆廷

“战场上山高坡陡、沟深林密,都是山岳丛林地,再加上雨多路滑,运送一名伤员需要8至10人才能完成,与我一起转运伤员的战友徐广辉在火线上抢运伤员时壮烈牺牲,年仅21岁……”说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历,老战士马朋武的眼角泛起了泪花,“战争真的很残酷,但我们没有被吓到,‘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寸土不可丢’是我们的战斗口号……”7月30日,在铜山区房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退伍老兵马朋武又一次给年轻人讲起了红色故事。

马朋武1984年1月入伍,1984年7月随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先后经历了大小战斗数十场,荣立三等功。“有一场战斗令我记忆深刻。那天,战斗结束后,在抢运伤员时,战友徐广辉不幸中弹,光荣牺牲。我和他既是战友又是老乡,我们一起参军、一起战斗,但是没能一起回来……”今年57岁的马朋武每次回忆起这段特殊的经历,都会情不自禁地为牺牲的战友落泪。

“在战场上我们住的‘猫耳洞’,只能匍匐着爬进去,好不容易钻进去,也只能坐着或蹲着,根本无法站立,即便是躺下,也要把腿蜷着……”马朋武一边给围在他身边参加暑期活动的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一边掏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看,这就是我在‘猫耳洞’里的照片。”

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讲述,孩子们对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1985年6月,马朋武从部队回家探亲,在10天的假期中,应邀参加了郭集中小学多场巡回报告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那时起他就把讲述红色故事默默放在了心里。

1987年年底,他退伍回家,1990年参加工作,工作中,他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每年都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走进学校、村庄宣讲红色故事,他不仅讲自己亲历的战争,还把红色故事扩大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斗中,许多战士献出了青春、热血、生命,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才是对那些无畏战士最好的致敬。”马朋武说,30多年来已记不清跑了多少所学校,走了多少村庄,但每次看到听众专注的神情和被革命先烈事迹感动得流下的泪水,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宣讲红色故事,是我对牺牲战友最好的纪念,也是一直激励我工作的动力,再过两年我就退休了,时间也充裕了,到那时我要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当作终生事业来做,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特别是要让红色宣讲浸润青少年爱党爱国的心灵,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马朋武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