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们走进三亚市规划展示馆,了解三亚规划建设成效。


(资料图片)

三亚新闻网7月10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符府)7月5日至7日,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开展“学习二十大自贸港巡礼”之三亚行主题采访见习活动,40余名师生走进三亚,用纸笔记录三亚发展巨变,用镜头聚焦百姓幸福笑脸,深入了解、宣传三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成效、新突破。

师生们来到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聆听玫瑰谷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周边村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生动故事。

据悉,玫瑰谷自从2009年落户博后村以来,始终坚持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除了租用土地、提供就业岗位,玫瑰谷还积极引导景区游客到周边乡村游玩,推动博后村、六盘村旅游产业发展,让村民们手中的“旅游饭碗”端得更稳。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上班,从一名“一线小工”成长为公司农林事业部经理,工资翻了又翻……接受师生采访时,博后村村民、玫瑰谷员工苏吉丽满脸笑意:“原来我在家务农,一年赚到的钱只够温饱。现在,我在玫瑰谷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有8000多元,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不需要发愁了,日子越过越好。”

如果小康生活有颜色,那在苏吉丽的眼中,就是红色——因为火红的玫瑰为她带来了红火的日子。

“老乡们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精神。现在,他们知道谋划教育,为下一代的发展做规划。”海南玫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硕表示,下一步,玫瑰谷将继续深化与周边乡村合作,培植做强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推动生产体验、旅游购物、文化交流融合发展,为老乡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

位于博后村的哎岬湖公园,草木葱茏、绿水环绕、蝶舞花香。一座石碑矗立在公园入口。石碑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行大字遒劲有力。

“哇”……刚下观光车,师生们看到石碑,不由发出赞叹——他们慕名已久。

吉阳区博后村,这个曾经产业单一、因为养猪而臭气熏天的村庄,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已成为全国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干净整洁的村道、风格迥异的民宿、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是博后村3800余名村民走上小康生活的最好见证。

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邵晶介绍,博后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共有民宿61家、客房1863间,是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今年春节期间,全村民宿入住率达到94%以上,累计接待过夜游客达4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2640.8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从和村民的交谈中,我看出他们对旅游产业非常了解,对未来的规划也十分清晰。”学生李玟静在博后村采访调研后表示,她最大的感受是,村民们的精神面貌都很阳光积极。“这是在幸福生活中滋养的人民才有的气质。”

近年来,三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位于吉阳区阳光金融广场34层的三亚市规划展示馆,师生们聆听三亚城市规划介绍后,站在落地窗前一览三亚城区。目光所及之处,阳光明媚,远方海天湛蓝,景色迷人;近处绿树成荫,楼宇林立,好一幅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绘就的美好画卷。

“真美!”窗外的景色吸引师生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学生吴欣易在此久久驻足,拍摄新闻视频实操作业。

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路线安排,分别从乡村振兴、党建、科研、旅游等方面出发,设置了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吉阳区博后村、三亚市规划展示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三亚国际免税城等点位。

在阳光下一处处追寻,感受三亚发展巨变……短短三天之行,师生们一路踏访、一路记录、一路点赞,从多个维度观察三亚。不少学生立下了留在这片热土,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远大志向。

“三亚的迷人风光很吸引我。”学生吴欣宇说,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宏伟背景下,三亚有着无限机遇,未来可期。她想毕业后来到三亚工作,在新闻行业逐梦前行,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亚这座城市给我们的感触十分深刻。此行,我们听到、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发展故事。”学生闫晓亮表示,毕业后,自己想扎根海南,从事传媒影视工作,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共同成长。

闫晓亮告诉记者,他将把三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讲给身边同学听,让更多学生加入进来,留在海南,共同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原标题:

海南师范大学师生走进三亚做主题采访,感受城市发展巨变,记录百姓幸福笑脸——

“此行,我们听到、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发展故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