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概念从提出到流行,用了十年。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继独角兽、瞪羚企业之后,“专精特新”成为新一轮争抢的目标资源。
上至北上广深,下至二三线城市,纷纷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对象,出台针对性政策,对新认定、新引进的市级专精特新、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以及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予以分档奖励,提档补差。
【资料图】
就在各城市竞相招揽专精特新企业之时,不按常理出牌的玩家出现了。深圳光明区将园区运营方拉下场,与各大城市展开贴身肉搏。
每引入1家国家小巨人、单项冠军,一次性奖励园区80万;每引入1家省级“专精特新”,园区获奖30万;每引入1家市级“专精特新”,园区获10万奖励。这一政策激励源于深圳光明区近期发布的《光明区特色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自今年6月25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专精特新 Club了解到,大力鼓励园区引进专精特新企业,深圳光明区不算独一份。
在光明区政策发布后的第三天,东莞市也发布了相似政策,而且奖金额度大幅提级,同级别专精特新企业引入奖励大概是深圳的3-4倍。具体为:专精特新产业园引进市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每引进一家,分别奖励产业园运营机构300万元、100万元。
重赏之下,园区运营方们愿意成为“勇夫”么?
事实上,这两年园区运营机构过得很难。当前环境下,连任正非都在谈“寒意”。产业地产行业,即使如华夏幸福这般的头部企业,受限于资金压力,陷入存亡之机。其他非政府背景的园区运营机构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众多园区运营商加紧由重向轻的转型化探索,愈发在招商运营能力上下功夫。
不过,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方升研究院指出,2021年产业园区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净利润数据断崖式下跌,同比下降57.36%,这意味着园区运营商这一年做了更多的努力,但是赚到的钱却越来越少。
回到专精特新企业引入奖励的话题,引入和留住优质企业,恰恰是园区运营能力的体现。一方面是赚钱不易,一方面是重金激励,“专精特新”简直就是镶着金边的肥肉,园区运营商势必群起,攻而克之。
深圳、东莞,斥巨资引入专精特新企业,这是“缺啥补啥”的应激反应?
其实,广东省小巨人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前三批次小巨人与入围第四批小巨人企业数量合计超800家,深圳、东莞更是省内优秀代表。
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重镇,珠三角地区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面临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考验下,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在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高端准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独特优势,表现出发展韧性。基于此,为了先一步抢占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城市,早已闻风而动抢占先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