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村位于龙湖区外砂街道西北部,创乡于元末明初,是一个历史文化古村;东溪也是有名的侨村,从清朝中期开始,东溪人乘红头船出海谋生,依靠航运贸易或经商相继发家。华侨致富之后不忘福荫桑梓,使东溪村的经济一直较为富裕,获得了“金东溪”的美名。


(资料图片)

东溪村一直有着崇文重教的浓厚人文氛围,华侨除了回乡建宅第,更喜欢建书斋、办学堂,总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到3000人的东溪村,光是书斋就有数十座,且大部分侨宅、书斋保留至今。近年来,东溪村深挖古村的文化底蕴,进行人居环境的升级改造,使侨村焕发出全新的面貌;众多的侨宅和书斋,也在村民的修缮和打造下,成为新时代的文化服务活动空间,以新的形式传承东溪好乡风。

文体活动开先河 旧址新貌存记忆

东溪村的东北面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园,称东溪中山公园,是1929年由乡贤王硕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主持兴建的,只比汕头中山公园晚建了一年,是当时潮汕地区第一个村级中山公园。原东溪中山公园占地三亩多,濒临韩江外砂河,倚靠长寿庵,园中种植各种树木花卉,建有两个亭台。其中靠近长寿庵外墙的“半畔亭”,被称“中山纪念亭”;靠近韩江堤脚处建有“造林亭”,用于纪念孙中山倡导植树造林运动。

修缮一新的东溪中山公园风景优美,卫生整洁,原来的中山纪念亭已荒废,现在的新亭是在原址上按原来的样子重建的。数百年树龄的榕树遮天蔽日,斑驳的树影映在新铺设的仿古石板路和长寿庵的红色围墙上,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氛围,吸引着喜爱古风的游人来这里拍照“打卡”。

据介绍,由于东溪自古是富庶之地,加上重学育才风气盛行,良好的教育氛围也使村民思想超前,文体活动活跃。王硕彦是华侨后代,其先祖王海记,年轻时赴暹罗谋生,创办火砻经营米业,发家后回乡兴建了观察第和诒德堂。王硕彦自小接受先进教育,具有远见卓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大力兴学育才,任民权学校校长,除了兴建东溪村中山公园外,还多次带头捐款倡建跳水台、篮球场等一批公共设施,为地方教育和文体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30年,东溪村在宫前池建起了跳水台,在村里举行跳水比赛;1932年,村里修建了篮球场,更是开了农村篮球运动的先河。

如今的宫前池虽已不见当年的跳水台,但经过整治之后,池水清澈如镜,倒映着溪边绿树栅栏,侨乡焕出秀美新颜;文体设施遍布乡村各处,每年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传统建筑多侨宅 书斋留存文化浓

走进东溪村的东寨门,就进入村里的老寨传统建筑群。东溪村的传统建筑多种多样,有单佩剑、下山虎、四点金、四合院、后花园式等各种潮汕风格建筑。其中书斋就有数十座,是名副其实的“书斋村”。

小小的东溪村为什么能留存下这么多的古建筑?据介绍,东溪村的传统建筑多与侨胞有关。早年许多村民下南洋谋生,发家致富之后不忘回馈家乡,大批银钱不断涌入东溪建造大宅;村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建宅第的同时还常加建一座书斋供子女读书,在村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培养了大批文化名人,还留下了大量文学著作和墨宝。后代重视对祖宅的精心呵护,良好的读书风气传承至今,使村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较完好保留下来。

如今,有不少侨宅、书斋在华侨后代的精心修缮保护下,成为村里重要的文化景观。像明新书斋、七家内、世德堂、衍德堂、王景仁旧居、观察第、中议第等景点,都已修缮一新,保留或复原了历史风貌,生动再现了当年“书斋村”的文化风尚,成为海内外乡亲的共同文化记忆。

明新书斋是新加坡华侨王万顺所建,王万顺少时下南洋谋生,发迹之后不忘根本,先后在家乡建造了儒林第、大夫第、中宪第、中议第等大宅11座及祠堂1座,又建了倚南、明新书斋2座。民国时期他的两位孙媳妇在明新书斋开设公益夜校识字班,积极动员村里女性入学接受教育,是东溪村华侨家族开明有为的典范。如今,家族后代修缮了书斋旧址,再现了学堂场景,成为展示村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东溪村名府邸之一的中宪第现已改造成潮汕瓦片艺术馆,艺术馆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设有瓦片种类展览室、名家瓦片画展室、瓦片文创产品展览室、瓦片DIY创作室等场室,为大众提供一个了解创意瓦片画的平台,助力传承潮汕传统文化。

助学修路桑梓情 人居环境今提升

东溪村的华侨对家乡的热爱,除了表现在造宅建书斋外,还持续慷慨捐资,为家乡助学修路,解决民生难题。民国时期,不少华侨家族就利用书斋、祠堂作为课堂教室,兴学育才,还设夜校义学,帮村民扫盲。民国期间,村中创办了震东、民权、衍德、明新等学校,在外砂是私立学校最多的村庄。

改革开放之后,众多华侨更是纷纷回乡为家乡无私奉献。据《东溪乡土风情集》记载,1980年,侨胞著馀就出资修建了西园至宫前池一带的水泥路面。1987年元月,华侨王道民、王文江等修建了庵堂路200多米长灰埕路,方便村民行走。1994年,村先后筹资200多万元建起东溪学校,侨胞著馀、耀初、正德及家乡志波、松琴、君伟等购置学校办公桌椅、复读机等赠送学校。1996年8月,海内外乡亲及蹲点工作队热心捐建村中水改工程,改善村民用水。

东溪村是外砂街道“文化外砂·红侨根脉”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近两年,区、街道投入5000万元资金全面提升东溪村人居环境,完成道路提升、党员驿站建设、文化广场升级及配套公厕建设、十里榕堤提升等14个重点项目;开展池塘提质升级行动,拆除村内3个池塘边48宗违章搭建物,同时进行雨污分流和淤泥清理,使村容村貌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