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一名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下,勇闯生命关卡,顺利康复出院。

据了解,6月初,38岁的张先生(化名)发觉自己胸闷气促,因工作忙碌,未予重视。6月10日被家人发现于卫生间中跌倒,意识不清,伴小便失禁,家人立刻拨打120送至上海四院急诊就诊。

入院后,张先生已经陷入深度昏迷,检查显示低氧血症伴代谢性酸中毒,血生化示酮体阳性,血糖30mmol/L。抢救室立即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补液扩容、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因病情危重,张先生当日转入急诊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张先生肺部感染严重,痰培养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念珠菌。此时他处于严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在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岩指导下,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打出了一套通气策略的“组合拳”:加强纤支镜治疗和体位引流,给予肺保护通气,每天滴定最佳呼气末正压,同时配合胸部物理治疗。两天后,张先生动脉血样氧饱和度与吸入氧浓度比值>100。两周后,治疗迎来了曙光,纤支镜下痰液总量减少,氧合指数等逐步趋于稳定。

6月20日,张先生突发高热伴寒战,体温超过39℃,结合病原学依据,考虑葡萄球菌感染。张先生病情反复,一度陷入胶着状态,随时有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风险。6月28日,他又出现腹泻表现,肠镜提示:伪膜性肠炎可能。严重腹泻导致患者体液大量丢失,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障碍等严重后果,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

该院联合外院感染专家会诊,予以抗感染治疗,每日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感染指标、万古血药谷浓度、肾功能变化,同时积极调节肠道微生态,修复肠屏障,维持内环境稳定。7月2日,张先生体温波峰出现下降,感染逐渐得到控制。其后,张先生水样腹泻也得到控制,内环境逐步趋于平稳。

7月2日,张先生从昏迷中苏醒,但随之而来的是精神萎靡、抑郁和谵妄,医院考虑其为缺氧引起的代谢性脑病。除了给予一定的药物辅助外,医护人员每天都来和他交谈打气。而整整半个月的腹泻和高热,导致张先生全身肌肉萎缩严重、肌力差。经多学科会诊,考虑ICU获得性虚弱,决定给张先生4级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坚持合理的营养支持以及优化血糖管理。慢慢地,张先生的免疫机制开始“苏醒”,身体状态一天天好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