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里兴安,山清水秀,素有“寒温带天然药库”的美誉。


(相关资料图)

我区拥有各类药用植物85科、340种,且种群面积大,药用价值高,品性道地独特,贮藏量高达74万吨。

如何把“聚宝盆”切实转化为振兴发展的“金钥匙”?地委、行署站位高远,超前谋划。

“抢抓国家和省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打造国家级中药物流枢纽基地,全力推进寒地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既为寒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擘画了蓝图,也是我区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写照,更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生物经济”这一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多点发力,寒地中药材产业百舸争流

种植规模快速提升。我区在中药材种植上重点明确,集中发展金莲花、赤芍、苍术、防风等10个品种的生态种植。2019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野生药材抚育6万亩。到2022年,我区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9.1万亩,总面积达17.3万亩,种植地块达1872块,产量1.05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中药材加工企业16家,实现加工产值1.88亿元。

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呼玛县依托加工优势,水飞蓟和紫苏种植面积增加了3万余亩,北极五味子公司基地进入产果期。松岭区、加林局协同配合,支持珍源药食科技公司建成了超千亩规模的综合性中药材数字化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松岭区林格贝集团、加区天草药业和图强林业局灵芝养殖基地等代表性企业,近年来不断扩大发展规模,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面积逐步扩大,精心打造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圃。

加快种植示范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我区积极推行中药材种植的“战略投资型”建设模式、“龙头拉动型”引领模式、“优势转化型”带动模式和“入股分红型”合作模式等成功经验,把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在种植户中推广。高标准建设4个省级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和1个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持续完善水利、仓储、晾晒等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施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赋能蓄力

用好政策红利激活发展动力。近几年,省政府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我区被列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区,我区争取到专项补贴资金4292万元。按照支持寒地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奖励政策,兑现了北药、浆果规模化种植奖励资金136.1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和种植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安徽农达生物科技公司作为我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目前在塔河建设中药材组培工厂项目已正式签约。针对国邦北药仓储物流加工产业园项目,行署召开攻坚破难专班工作会议,研究项目建设具体措施。

目前,国邦北药一期主体工程已竣工,检验检测中心设备安装完毕。同时,利用亚布力论坛、龙粤对接、哈洽会等平台,全力推介重点招商项目,为招商企业提供跟踪式、保姆式服务,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

加强技术服务积蓄发展动能。依托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农林科学院、地区各专业协会的技术力量,组织种植养殖专家深入全区各地现场教学,提升中药材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组织龙头企业与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研发机构精准对接,寻求能延伸产业链条、补短板强弱项的合作伙伴。省中医药科学院王伟明院长于今年应邀来我区考察,双方商定设立“头雁工作室”,联合开发中药材等药品、药食同源产品、日化用品等产品。

宣传推介,叫响寒地中药品牌

如今,大兴安岭寒地中药已驰名大江南北,这主要得益于我区先后举办了多次高质量的发展论坛、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极大提高了寒地中药的知名度。

成功举办了“中药源头在行动——走进大兴安岭·2021中国寒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领导、中医药领域专家、国内知名药企代表等共521人参加。央视17套农业农村频道、中新网、东北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本次论坛,央视网直播+后续点播回看累计达173.5万人次。

2022年,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论坛暨招商对接会在塔河召开,为寒地生物产业提档升级、提标增量增添了发展动力。

日前在我区举办的“大兴安岭寒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10种地产中药材质量规范发布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前来交流考察,通过发布我区10种地产中药材质量规范,突出宣传我区寒地中药材健康安全、药效高等优秀品质,彰显寒地中药材特色,继而提高黑龙江省和大兴安岭寒地中药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潮平两岸阔,奋进正当时。大兴安岭寒地中药产业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各项扶持、服务措施日臻完善,招商引资、引智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一朝阳产业中来,寒地中药产业在兴安大地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大兴安岭日报记者:李金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