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4月12日,抖音主办的“非遗主播沙龙”在武汉中南剧场举办。抖音直播业务代表戴宏博介绍,过去一年,湖北省内非遗类直播超17万场,总观看次数超8.4亿;1.6万名湖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带来超297万小时演艺内容;其中64%的主播获观众打赏支持,人数同比增长44%,获赞量同比增长49%。

在非遗类直播火爆、打赏支持率稳步上升的氛围中,非遗创收的动能和潜力越发清晰。

在非遗保护的命题中,“非遗创收”始终是一个令人关切的视角。无疑,“非遗”要想生生不息地发展、承继下去,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造血”能力,使得非遗始终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说白了,非遗项目要想在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获得立身之本,必须致力于提升创收能力,让“活下去”“活得精彩”的愿景尽情展现。

如此强调,实在是因为,多年来,“非遗创收”对很多项目来说,是一个痛点和难点。正如有报道指出的那样,一些深藏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多把某项技艺作为养家糊口的营生或者爱好,受知识水平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将非遗项目打造成品牌,向市场推广的意识。而即便一个地方有组织非遗项目进行创收的意识,也往往受限于渠道的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很难迅速地、全面地、持续地激发出非遗项目集体“叫好又叫座”的效应。

当“非遗创收”遭遇瓶颈时,何以打破?拥抱新技术,分享直播时代的红利,是一个重要抓手。显然,推动非遗直播活动的开展,打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云舞台”,令非遗项目、非遗专题活动找到了新的“曝点”和效益增长点,不可绕过。

其一,直播技术和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大众欣赏非遗的门槛,令原本因渠道、机会原因和非遗展示失之交臂的受众得以多角度、多方位地亲近非遗、了解非遗、欣赏和传播非遗。不可否认,非遗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自有其门槛。但这个门槛并非天生“高不可攀”,实际上,非遗放下“身段”,更亲和地走入公众视线,以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表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就能让更多人的脚跨得过非遗门槛、进得了非遗“风景区”。换言之,要打破非遗和受众之间的隔阂,就要努力营造让双方在一个最简易、开放的平台“会师”的机制。老少皆宜、接地气的直播形式的流行,是上佳契机。据报道,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成立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辉歌黄梅戏,每天与全国广大戏迷在抖音平台中交流、演唱、教唱黄梅戏,为剧院及湖北黄梅戏作了大量的宣传与推广,目前,剧院已在抖音收获13.5万粉丝,92.1万点赞。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了,非遗项目借助抖音直播方式,快速融入城市新风尚、文化新事物的显著成效。

其二,打赏带来了“新票房”,为非遗创收助力不已。在注意力经济的背景下,获得受众青睐就意味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非遗传承,人财物均不可或缺,说到底,没有资金的加持,难以为继。可喜的是,非遗从业者借打赏拓宽增收渠道,传统艺术的“新票房”应运而生。湖北某高校教师李佳佳2020年因疫情困在家中,通过抖音直播尝试继续教授笛子,如今她已在抖音收获超160万粉丝。她坦言,打赏让传统文化通过网络获得收益,更让她感受到各地素未谋面的观众学习非遗乐器的热情。李佳佳的成功,是众多非遗人在新技术领域“拾阶而上”的缩影。延伸而论,借助平台的支持,直播间连绵不绝的点赞和打赏,形成了规模性的“打赏经济”,直接为非遗文化的振兴和推广,提供了宏大的力量。

视线所及,在抖音等平台上,非遗直播日渐红火,优秀主播、精品策划不断涌现,大众通过直播平台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艺术资源,也更为积极主动地为其作出应有贡献。这是一场多赢。直播越火,非遗越火。越来越多的非遗人在直播间挥洒才情让我们深信,非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作者:费十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