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下拉手机微信界面,搜索进入名为“上海享借”的小程序,注册登录认证后,即可在线借阅上海图书馆的15万册馆藏图书,并等待快递将图书寄送上门——这是上海图书馆自今年9月起推出的网上图书借阅服务。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享借”服务便广受欢迎。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上海图书馆已累计完成订单2098个、外借图书5630册,日均外借册数维持在100册左右。

不为人知的是,这一网上图书借阅服务的推出,实则与一则人民建议有关系。“好建议”如何落地变成了“真举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议代表读者呼声

去年年初,上海市民张佳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提交了一份《关于打造“网上借书”平台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的建议》。张佳的建议代表了上海不少读者的心声,他们希望城市的公共图书借阅服务不仅可以线下办理,还能通过网络远程操作,由物流送书上门。

这则人民建议很快被采纳。“借东馆开馆之机,提升服务质量水平”,上海图书馆将建议落实转化。

在此之前,上海的图书馆有过“触网”的尝试。据记者了解,上海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打造市、区、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至2010年实现全市243家图书馆的覆盖。即市民凭一张卡可在上述图书馆借阅图书,且可选择最近的一家图书馆还书,再通过图书馆系统的内部物流网络返回原借出图书馆。2012年起,上海图书馆又面向少儿读者,启动少儿图书的“一卡通”借阅服务,打造了基本覆盖全市249家图书馆、283个馆点的借阅服务网络。据统计,2019年,上海市民通过上述服务网络借阅近3100万册次图书,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普通借阅需求。

在图书“通借通还”的基础上,浦东新区陆家嘴图书馆、杨浦区图书馆和静安区图书馆先后于2016年、2017年和2020年推出面向上海市民的网借服务,图书馆均辟设专门的网借图书库。网借图书的需求中,以畅销书和少儿图书最热门,对于图书时效性要求较高,每本书要准备大量的“复本”。每个网借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入口和流通体系,体系之间资源无法打通,也无法在现有“一卡通”体系中就近归还。

如何“送书”?据了解,国内一些城市图书馆多采用“送书到柜”和“送书到家”模式。“送书到柜”即网络借阅后,由市民到就近的“网借柜”刷卡取书,但每家图书馆布设1至3台网借柜成本不菲,日常运营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送书到家”则需要市民支付一定的物流成本。

15万册图书如何选出

去年3月收到转交的建议后,上海图书馆对国内多家图书馆的网借服务进行调研,拿出上海图书馆的网络借阅方案。

衡量再三,上海图书馆筛选出15万册图书的网借图书库。但这15万册图书中,没有多少畅销书,也没有安排少儿图书,而是由馆员精心挑选的经典图书。据介绍,图书馆的开架图书下架周期一般为5年,馆员们从已下架图书中,挑选出借阅率较高仍有阅读价值、但通过现场借阅已借不到的图书,加上一部分专业书籍,产生网借图书库的15万册图书。具体而言,2009年前出版的图书有98000册,2010年至2015年间出版的有46000册,2016年之后出版的图书有7000多册。“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优化资源库文献利用率,充分盘活馆藏资源,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借阅需求。”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介绍。

在送书服务上,上海图书馆充分借用现有的“通借通还”网络,降低图书借阅成本。登录成功后,读者单笔订单最多可借阅3本书,书籍将会由设于上图东馆的物流分拣中心通过邮政EMS寄送到家,一般1至3天即可送达。借期为56天,不可续借,邮费为每单5元。“享借”服务还可实现线上“预约还书”,快递员上门取书,读者也可将书籍还到市、区、街镇各“一卡通”流通服务点,节约还书的快递费用。

“开通‘享借’服务,上图酝酿了许久。”徐强介绍,上海图书馆目前的网络借阅服务,在定位上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的再升级,是“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的功能拓展和服务延伸,满足全市读者便捷性和个性化的借阅需求。今年9月13日,“享借”服务随着东馆开馆同步上线。运营3个月来,文学、经典教材及学术专著、考试和学习类书籍、人生哲学等类别图书,普遍受到读者欢迎。“享借”小程序的书单推荐也深受读者喜爱,推出的“假期后的能量补给站”“绮丽之国,未止山河”等各类精选好书经常一书难求。

未来,“享借”服务将进一步提升。预计明年年初,上海图书馆将在东馆和淮海路馆各布设到馆取书收书服务点和2套享借柜,推出“送书到馆”的免费服务;待运营成熟后,上海图书馆计划将网借条件成熟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纳入“享借”一站式网上借阅服务云平台,为读者提供网上预约、免费到馆取书服务,并根据读者需要,继续提供送书到家的服务,把“享借”服务的选择权交到读者手上。

上海图书馆也将进一步优化调整网借图书库,加大书单推荐和通过数据算法的自动推荐力度,移除在网借服务中无人借阅的图书,通过对“一卡通”流通数据及“享借”服务大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补充经典的有高频借阅需求的图书和专业学术及艺术类“冷门”好书,进一步激活馆藏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预计将网借图书库增加至30万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