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在位于濠头社区的湖里区老年大学西部分校学习插花。(濠头社区 供图)


(相关资料图)

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分校的优秀学员走进社区分享摄影技巧。(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分校 供图)

73岁的厦门市湖里区濠头社区居民李捍东每周都到“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学习国画、书法和声乐,“以前我们读老年大学,要么去市校要么到区校,距离比较远,现在方便了,学校就在社区里。”

厦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56%。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与老年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如何解决?在厦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去年3月,厦门市委文明办、市委老干局、市教育局联合出台《关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基层老年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一年来,紧扣文明创建,围绕服务老年群众目标,在各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共建立老年大学教学点579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区教研室6个,镇(街)老年学校45所,村(居)老年学堂528个。这项工作不仅立体化织密我市基层老年教育网,服务更多老年人重返校园的需求,同时以更强的情感凝聚力激发老年群体积极投身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探索出“1+1大于2”的厦门经验,成为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创新亮点之一。

更高站位更大力度  推动教学点建设

把厦门基层老年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合在一起,这项创新探索萌芽于2019年。彼时,海沧区老年大学与8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同试点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专业的老师下到基层,在居民熟悉的地方开课,一下就把老人们求学的热情点燃了。”鳌冠社区是8家试点之一,教学点负责人林雅玲回忆,“我们当年先后开设广场舞班和太极拳班,两个班报名人数都超额了。”

为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推动老年教育下基层,去年3月,厦门市委文明办、市委老干局、市教育局总结海沧区的做法联合出台的《指导意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系统化、更深层次推动这项探索步入新阶段,并为二者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路径。湖里区濠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因此迎来温暖“变身”,一楼及四楼被改造为教学场所,为的是装下一所大学——湖里区老年大学西部分校。李捍东和邻居们正是在这里享受着“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带来的惊喜。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打开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1+1大于2”的惠民效应。“这里的教室上午供老年学员上课,下午和周末会更多承担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比如作为社区的4点半学校服务未成年人。”濠头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坤鑫告诉记者,湖里区老年大学西部分校与濠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无缝链接”,社区会在课间向老年学员发布社区各类活动信息,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所学所长积极参与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和各类志愿服务中来,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

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发挥银发人才作用

新建立的教学点凝聚着融合的力量,对老牌的基层老年教学点来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互动同样带来新气象。扎根社区18载,过去一年,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分校,与社区大家庭的联结变得更紧密了。“社区在政治立校上给予我们指导,也为我们的教学协调到更多资源,比如邀请市委讲师团的专家给老年学员开讲座。学校硬件条件也得到提升,大家用上了新桌椅。”前埔南分校常务副校长董嘉堃也观察到了发生在学员身上的变化,“大家老有所为的天地更广阔了,他们更有机会参与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活动中,为社区老人庆祝生日、演出节目,最近我们摄影班的三位优秀学员还去给实践站的志愿者上摄影课。”

家住翔安区金海街道鼓岩社区的缪雪萍也在亲历着变化,“身边很多同学都成了志愿者,最近两个月我们还开展了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缪雪萍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来,社区为老年学员提供了更多老有所为的机会,让她更有主人翁的感觉。“通过老年教育工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融合,我们更加注重引导老年居民利用所学所长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从老有所学到老有所为。”鼓岩社区党支部书记彭天河说,过去一年基层办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大了,师资有了更多保障。共建共享也让基层的老年大学教学点更有实力更有吸引力,鼓岩社区教学点从5个班增加到了7个班。

新近揭牌的鹭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大学教学点,也在此前融合开展文明实践与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街道“银发人才信息库”作用,引导老同志更好地发挥银发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文明实践和老年工作的共谋共建,提升老年教育学习活动的品质和温度。老年大学教学点既是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服务发展、奉献社会的广阔舞台,越来越多长者在老年大学教学点找到了人生的新价值。记者了解到,各区已建立“乐龄志愿队”“长者义工队”等各类老人志愿服务队465支。

总结经验突出特色 培育示范教学点

基层老年教育工作持续推进,不仅有力破解老年大学“一位难求”,也为老年朋友带来更便利、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家住集美园博社区的魏秀兰,是集美区老年大学园博社区教学点的学员,今年66岁的她在这里学会了吹葫芦丝。“我就住在附近,来这里学习非常方便。”魏秀兰说,今年她多了不少新同学,“因为是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省下了路上的时间,更加方便老人中午接孙子辈放学,报名的人就更多了。”过去一年,集美区老年大学也收到不少街道社区协调师资下基层的需求,老年教育力量和街道社区的联动也越来越紧密。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也在寻找着自身的特色定位。同安区老年大学开设了莲花褒歌班、丙洲南音班、乌涂戏曲班,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老年群体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老年人不仅收获了非遗知识、非遗技艺,他们还带着学习收获创排节目、走上舞台,参与比赛或公益演出等,展现长者风采。

随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的深入推进,老年朋友也对厦门的基层老年教育有了更多期待。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基层老年教育提质升级,赋能城市文明?记者了解到,厦门市委文明办将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老年教育深度融合,聚焦推进共建共享,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作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下沉共享,持续丰富和优化老年人教学资源供给,让老年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在扩大品牌影响上再发力,指导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总结鲜活经验、突出亮点特色,在全市培育一批示范教学点,把老年大学教学点打造成厦门文明实践的特色品牌项目,助力文明创建。厦门老年大学也将积极利用市校资源开展对基层教学点的业务培训,多措并举帮助提升基层师资队伍水平,下一步还将发挥市校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势,为基层提供更多支持,积极发挥市、区两级老年大学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基层老年教育质量,推动各教学点规范化建设,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数据】

●一年来,我市共建立老年大学教学点579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我市各区已建立“乐龄志愿队”“长者义工队”等各类老人志愿服务队465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