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绿道50公里、建设森林步道100公里、设立城市观鸟地、为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加油站”……今年,北京将全面推进“无界公园”建设,因地制宜拆除20家公园围栏、围挡,增加步道、文体等便民设施,促进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北京市民将收获一波绿色福利。


(资料图片)

城市里处处见绿色,除了让市民的生活更惬意,“无界公园”还能激发哪些城市发展活力?又该如何管理好“无界公园”呢?

“无界公园”,也就是打开公园的围栏,为市民提供更开放的共享空间。去年,北京市朝阳区率先试点了“拆栏透绿”,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庆丰公园等43个公园实现开放管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在市民孙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过去一年,他穿行公园的次数变多了。

孙先生说:“元大都离我们家不远,也就一站路的距离。公园也经常去,越方便也越爱带孩子去溜达,走一走。有的时候下班也从里头溜达一下,因为公园比较长,属于细长的公园,每个地段人都比较适中,也比较干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改造主要是拆除公园围栏及大门,在公园门区设计了艺术景观、植物组团、花箱等多种入口形式,并开辟出叶脉廊架、悦享小筑、绕树廊架等可供百姓休息、阅读、交流的休闲空间。孙先生说:“因为它以前一直是免费开放的,但是开放的门比较少,南边有一些门是可以免费进出的。现在改进了之后,一个是开放的入口变多了,走一会,就能有一个入口;另外一个,它的每个入口的围挡都拆了,进出更方便。”

这样的变化,今年将发生在更多的公园里——今年,北京将因地制宜拆除20家公园围栏、围挡,让附近居民更便利地入园、让绿地相连,为小动物迁徙提供更通畅的路径。“无界公园”还将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开放的共享空间。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处长彭强介绍:“2023年‘无界公园’的建设,由市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项,主要还是各个区选出2-3个公园先做一些试点,积累一些经验,为了后续更广范围的实现‘无界公园’。新建的公园,我们原则要求就不要再设这个东西(围栏)了,‘无界公园’的理念既体现共享的理念,也是共建的理念,也是我们节约、便利、为民的理念的一个综合体现。”

此前,多地对“无界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2002年,杭州拆除西湖环湖围墙,实施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2010年,南京玄武湖景区拆除围墙、经营性场所,免费开放;2020年,吉林长春的南湖公园经过改造,也成为了没有围栏、围墙的开放式城市“绿肺”。

在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看来,“无界公园”的出现,首先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活,“现在的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或者是超过了65%,这个背后有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我们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从一种私人物品的短缺转向一种公共物品的短缺。过去我们强调这种吃穿住行,再后面,大家会发现我们越来越希望有干净的空气、有绿地,需要的是一种更加优越的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的提供其实越来越彰显出一个城市本身的价值属性和追求,它其实是向城市一种良性状态的回归。”

王伟表示,以往人们强调城市的职、住空间,即工作与生活的场所;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许多国际化都市开始追求“第三类空间”建设——此类空间以公园、绿地为代表,除了可以让人们有更多休闲场所,还可能带来交流与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王伟说:“所谓的第三类空间,就像在城市中的比如说咖啡厅或者是公园这样的一些场所,它其实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它可以包含社会成效、生态成效和经济成效。社会成效我们已经谈到了,老百姓要有更多的交流、运动、休闲,那么公园是很重要的。生态成效,就是随着公园的打开,通过绿道或者是水网的联系,其实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最后一个就是经济成效,在我们这种以人工系统为主的空间里面,围绕公园可以在景色观赏、商业增值、文化创意,特别是结合一些这种数字化的场景,我们去引导一些网红的打卡点或者是一些消费空间,在公园和绿道的这样一个格局里面去发展。”

以西湖为例,数据显示,西湖在拆掉围墙贯通、免费前,杭州旅游总收入294亿元;十年后,这个数字超过了1000亿元。西湖免费开放,使杭州市餐饮、旅馆、交通等服务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城市整体获得发展后,又能够让自然生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护。

当然,“无界公园”的探索,也会给人们带来安全与管理上的顾虑。几年前,吉林长春的南湖公园在拆除围墙时,沿街商铺的经营者有过不少担心:“我们当时顾虑点就是,拆完了之后,安全上会不会有一些问题。后来一看,别人家拆了之后效果非常好,就拆掉了,拆掉之后现在我感觉是非常好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鲍莉认为,“无界公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合理的方案设计,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也将是城市管理理念的新探索。

鲍莉说:“这个‘界’是物理的边界,其实也是一个心理的边界,我从小在南京长大,小时候玄武湖也是要门票的,后来打开了,以后只见它越来越美,它可以是更加‘在地化’的一种管理,建立周围的、使用它的人对它的一种认同感,那么他们又会觉得这是我家门口的公园,我是有义务去来维护它。由原来管理的方式,变成多方在维护。如果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关系,其实就是彻底融入到一个城市的生活工作当中去。”(周益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