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以前叫“承天门”。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时天安门是一座三层楼的五洞牌坊。天安门命运多舛,曾遭雷击起火被焚,也因李自成攻占京城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今天的天安门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备受敬仰。据记载,天安门的主持设计者是明朝有“蒯鲁班”之称的蒯祥。

“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