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奠定了这里繁荣的货运经济。

上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数据出炉。


(资料图片)

从GDP总量上看,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仍霸榜前三;其中,广东和江苏更是携手跻身“6万亿俱乐部”,分别交出62909.8亿元和60465.3亿元的成绩单。值得一提的是,江苏202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6%,比广东5%的增速高了1.6个百分点。

江苏55家上市光伏公司,苏州占1/4

作为老牌工业强市,苏州在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拥有先发优势,全市工业产值与深圳、上海并列为一个梯队,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据江苏光伏协会统计,2022年江苏全省光伏制造企业约450家,其中上市公司55家,遍及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设备、辅材、电站等各个环节。这55家上市公司里,超过1/4注册于苏州,福斯特、海优新材、明冠新材、金刚玻璃、信义光伏、中潜股份、京山轻机、金辰股份等多家上市光伏企业均在苏州布局了制造基地。

目前,苏州市光伏产业已形成上游硅料生产、中游光伏制造,下游电站开发的完整产业链。苏州第一家光伏生产企业阿特斯公司于2001年创立,次年开始生产光伏电池组件,如今已连续12年主营产品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五。

2022年,苏州共有规上光伏企业近90家,从业人员2.6万余人,硅片产量17.26GW、电池产量2.7GW、组件产量7.7GW,完成营收878.13亿元,同比增长35.3%。全市建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53个,约占全省总量的30%,拥有光伏相关授权专利和注册专利7000余件,是江苏省光伏研发排头兵。

2022年,苏州市新增光伏装机99.03万千瓦,同比增长52.79%。截止2022年底,全市累计光伏装机容量286.62万千瓦,占江苏光伏装机总量的11.43%。

去年12月,《苏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发布,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新增产值超50亿元企业5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

3月1日,苏州市发改委发布关于《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文件指出,到2025年 , 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达到460万千瓦。

中国光伏看江苏

聊完姑苏,咱们再把目光扩大到整个江苏省,虽然平时被戏称为“散装江苏”,但苏大强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按光照资源划分,江苏属于光伏三类资源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400小时-3000小时,太阳能资源年理论储量每平方米1130-1530千瓦时。

光伏装机市场方面,江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光伏装机容量榜前列。

从2013年开始,江苏光伏装机容量增幅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15年后,光伏装机增幅缓慢下跌。2019年降至最低点,当年累计装机增幅为11.56%。从2022年开始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当年累计装机增幅为30.92%,累计装机一举突破20GW,达到25.09GW。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并网容量78.423GW,分布式总计40.963GW,其中,全国新增工商业装机规模为19.44GW,而江苏凭借3165MW稳夺榜首,一省包揽全国16%以上装机量。

2022年江苏省工商业光伏备案项目规模达到全国第一,备案规模达10GW,数量超过8500个,其中500kW以下的项目占据了半壁江山,规模区间占比49%,1-5MW占比21%,5MW以上大型工商业电站仅占4%。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作为全国光伏制造强省,具有技术领先、规模大、产业链配套完整、集聚效应明显、头部企业多等众多优势,其中,电池、组件环节是江苏光伏制造企业重点布局方向。

其中,光伏电池可以说是光伏产业链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2015年光伏江苏光伏电池产量为22.37GW,占全国电池总产量的38.15%。2016年占比达到45.36,江苏光伏电池产量几乎占全国半壁江山。此后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集中度有所降低,然而江苏的光伏电池产量依然长期占据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历年的数据足以说明江苏光伏制造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年,扬州硅片产量4GW,电池产量12GW,组件产量20.6GW,光伏产业实现营收389.66亿元。计划引进空分制氮、光伏胶膜、玻璃封装等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列入省重大项目的阿特斯光储项目、晶澳单晶N型高效率电池项目、扬州中环半导体TOPCon光伏电池项目等。

盐城提出,到2025年光伏组件和电池产能规模均突破100GW。开票销售超百亿级龙头企业1-2家,超五十亿元企业6-8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上市公司1-2家。

宿迁计划打造全国晶硅光伏产业新高地,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新能源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光伏之都”,到2023年光伏产业产值达到850亿元,2025年突破1000亿。

常锡两市,2022光伏产值均突破1000亿

作为中国最抗打经济圈,提了苏州,自然少不了锡常。苏锡常既是江苏光伏的先行者、主力军,现在又担起江苏光伏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重任。2022年,苏南三市的光伏产值分别是:苏州882.4亿元、无锡1015亿元、常州1065亿元,常锡均已突破千亿产值。

2000年施正荣回国创业,却四处碰壁,唯有无锡开门纳贤,从此成就一段佳话。如今,无锡规上光伏企业达到7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7200人,占江苏省光伏研发人员总数的27%。

2022年,无锡市产出的硅片达到39.6GW,电池产量为3.94GW,组件产量达到8GW,实现了超过818.2亿元的营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无锡市培育的一批上市企业,如上能电气、奥特维、帝科股份、爱康科技、振江股份、双良节能、弘元绿能、先导智能、微导纳米、太极实业等。此外,多家上市光伏企业如中环股份、京运通、协鑫科技、连城数控、帝尔激光等也在无锡市建立了制造基地。

2022年,无锡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53.57万千瓦,同比增长32.66%。截至2022年底,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217.59万千瓦,占全省光伏累计装机总量的8.67%。这一系列数据无不展示了无锡市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

说完无锡,再来看看光伏产值第一的常州。2022年,常州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35.81万千瓦,同比增长27.26%。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167.18万千瓦,占江苏光伏装机总量的6.66%。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建设,常州市委、市政府还发布了《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通过政策、科技、人才、资本等方面的支持,致力于将常州市打造成为“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拥有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4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企业自行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研发,占江苏省光伏企业自筹研发费用的26%。

上月底,常州市首座“公交+社会”光伏+储能+充放的综合能源站投用,这也是常州公交第41座充电站及首座利用光伏能源充电的公交充电站。

整个能源站占地2438平方米,由社会车辆区域和公交专用区域组成,共计设有53个社会停车位和3个公交专用位及站务室;新建1000kVA模块化变电站一座,新建光伏车棚2000平方可实现240kW光伏系统装机,光伏系统年发电量26.4万度。

该综合能源站有效集成光伏发电、大容量储能电池、智能充电桩等多项技术,采用白天光伏发电,储能吸收光伏转换电力或谷电的方式,又可以在用电高峰协助支撑负荷。通过电力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光伏、储能、充电协调优化平衡,减少交直流电变换的损耗,有效提升用电效率。同时有效解决配电容量余量低、场站土地制约等难题,为公交、个人等终端用户提供方便的充电服务。

综上,常州市和无锡市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光伏产业的重要代表,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具有重要的行业影响力。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常州市和无锡市的光伏产业有望迎来新的突破和快速增长,为新能源产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这两个城市只是江苏省众多光伏发展城市的缩影,江苏省在光伏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苏省将继续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光伏产业的创新发展,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内容